律动钢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探析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  作者:张伟松  浏览次数:236
       中国音乐界的发展历程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在20世纪学习源自欧洲的作曲模式,以进行自我音乐的演绎及突破,在当时我国的艺术家就已经想到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融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肖友梅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就曾通过努力将民族特色旋律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国风格”中,并成功创作出不少佳作。在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新音乐运动”中对音乐形式的美学要求提升到了“大众化”与“民族化”的需求之上。20世纪40年代后期新音乐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成为新形势音乐创作的文艺政策形式。
       “文革”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革命音乐”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主要创作思路。在“文革”结束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对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音乐民族风格”大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打破古老的束缚,艺术家的创作性思维越来越宽广,从此钢琴音乐进入真正创作的繁盛时期。
       这段时间,艺术家的钢琴创作产生了三条主线:(1)坚持最初“共性写作”,将民族基调编入 “中国风格”音乐之内,同时在和声运用上采用更加创新大胆的手法。(2)以“中国风格”为主线寻求更多创造思路完成全新创造作品。(3)在作曲技巧与各种创新方面,艺术家保存完整的民族基调创造全新的“中国风格”艺术作品,此作品主要用以表达中国特色音乐的韵味以及中国艺术的精髓。以上三类创作方式的呈现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
       通过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成就来源于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又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与作曲艺术,演变成一种全新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混合产物。对于“中国风格”的不断追逐也是推动音乐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考察方向可分为题材创造及音乐语言两个方面。题材创造包括标题的选定与和民族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音乐语言则包括中国钢琴音乐思想表达的“民族化”,较为典型的有编曲民族化、旋律民族化、和声民族化以及神韵音色民族化等。
       1980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巅峰转折。此前的中国钢琴曲基本使用西方传统作曲方式,糅合中国本地音乐的审美进行编创。自此之后的中国钢琴创作,艺术家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化提炼,将创作艺术多元化,对于西方国家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深入借鉴最终将“中国风格”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次。20世纪80年代以后艺术家对于理性层面的追求更多表现在融合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上,将具体的传统音乐题材糅合到创作曲目中,用绚丽美妙的音响世界传达中国浓郁的艺术底蕴。
对中国钢琴音乐未来发展的深思
       作为一种新音乐形势的中国钢琴音乐,既拥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又接受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如果拿所谓的经验主义对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进行品鉴,那么必定会带来错误的文化误解。
       部分艺术家认为中国钢琴作品“缺少统一的风格感”这一现象通过两个部分体现:
       首先,中国钢琴运用多种作曲方式来进行音乐表现,而多种技巧的结合也正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中国博大精深的精神实质。
其次,事实上“中国风格”原本就是一个比较宽广的定义。中国本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含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碰撞自然会产生差异性的“美妙火花”。
       在中外钢琴作品中,“中国风格”的具体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1)通过使用可以感知的中国音乐曲调等相关音乐元素,让钢琴作品在音调的基准上融入中国味道。此种形式为基础形式。(2)小范围的使用可感知的音调因素从文学及深层次的艺术中发现艺术创作思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钢琴作品结合到一起,将中国元素变成一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此种形式为潜在形式或变量形式。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中国风格”的成型主要存在两种途径:(1)艺术家因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于创造已经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中国元素在艺术创作中自然的被采纳。(2)艺术家刻意追求“自主创作”,为寻求某些特定的“中国风格”刻意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综上所述“中国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承之根。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紧急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更新带来的全球文化飞速传播,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关于未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要求,高品质的作品是发展的关键。钢琴音乐如何权衡好“创造与传统”“全球性与民族性”这两对矛盾,一直都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议题。
       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必须以“民族性”为主线,在中西方、实际与传统之间寻找制衡点。无论世界文化潮流如何发展,中国音乐元素必须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上。反之所谓的“创新”必定无法符合中华民族大众对音乐的审美品位,从而就会失去原始艺术“创新”的初衷。
       如今在中国乐坛有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中国知名作曲家,所写作的钢琴作品屈指可数,业界也有作曲家坦言因为钢琴音乐的发展突破太小,不愿意进行创作。而从西方钢琴音乐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威立于世界乐坛巅峰的大批经典钢琴作品,大部分都出自作曲家与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泰斗们的创作。从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引起中国音乐界的深思与探讨。
       通过考究,不管从任何角度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定义,都无法脱离中西文化结合的说法。中国钢琴音乐的进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更及社会转变有着紧密联系。中国钢琴音乐的行程可以看作是20世纪音乐文化事业前进的缩影,表达了中西文化结合与碰撞所产生的美妙火花。如果将中国钢琴音乐搁置在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既要结合政治因素又要保持中立的理性思维,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同时还得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及西方部分因素的结合。
       对于加强中国钢琴音乐学术方面的研讨相当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通过理论上的探讨与证明可以更有效的指挥音乐创作的实行。如果学术探讨结果能够与音乐艺术创作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前进。
       上述研讨均以教育作为根本。现在的中国钢琴教育大部分都是选用外国经典作品,而普遍缺乏对现代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教育中运用明显欠缺。在我国如今庞大的钢琴音乐教育系统中,需要加大钢琴音乐的教学比例,大量培养中国钢琴音乐的追求者,从而通过市场需要、创作、出版、演绎与探究就大力推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甚至整个音乐领域的创作多少都会受到时代性的中国政治、西方国家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而在历史发展的全局思想理念的洗礼之下,中国艺术领军者一直致力于走“民族化”的指导性思想道路,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现在中国音乐领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者将中国钢琴音乐推向世界,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知名音乐学者应该提高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国外学术理论研讨,并多参加国际性的音乐交流活动,将中国钢琴音乐理念在音乐学术界传播得更广。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应该在国内及国际的演奏场合上更多地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更直接更全面地传播中国钢琴音乐以及音乐中所饱含的“中国风格”。在日常的钢琴教育课程中,钢琴教师需要更高比率地使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课堂教育,并在生活中实现对钢琴初学者与爱好者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大力传播。教育从初学者抓起,进一步激发大众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爱好,有利推进中国钢琴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2]陈文红:《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丁菲菲:《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郭珊珊:《论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中的中国民间音乐因素》,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新闻资讯 | 钢琴网址导航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