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伟大的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诞辰20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国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盛宴李斯特系列钢琴音乐会迎来了李斯特的传人――匈牙利指挥家、钢琴大师塔马斯.瓦萨里。对于为何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选择在中国演出纪念李斯特的诞辰,瓦萨里先生说:我认为中国代表着未来。在西方和美国,日趋明显的,只有老年听众才愿意走进音乐厅,聆听古典音乐演奏,但是在东方,这一经典艺术却同样吸引了年轻人。
这是瓦萨里先生第一次来国家大剧院演出。与众不同地,在演奏每首乐曲之前他都会先介绍所演奏的曲目和作者的背景资料。
在前一天的采访中,大师谈到他的超越钢琴系列音乐会。在这一系列音乐会上,他不仅演奏经典钢琴曲目,还介绍作曲家的人生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这种交流形式的系列音乐会每年都会上演几场,反响极为热烈。
我现在正在逐步增加这种形式的演出。我知道,欣赏严肃音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青年人们转身离去,是因为他们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实在没有精力欣赏这么严肃的音乐。而相比于与日常所见所感紧密相连的舞蹈,绘画和文学,音乐是相对抽象的。在严肃音乐演奏中间穿插讲解,可以让人感到放松,更容易进入作品之中。比起从网络上得到的冰冷信息,我所讲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作曲家人性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拉进了观众和严肃音乐的距离,使他们能够在作品中找寻自我,找寻自己的梦想。我强烈地感觉到,这对观众来说是多么重要。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里到底藏着怎样的自我和梦想,聆听古典音乐,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自我。在这里我也想以这样的形式演出,只可惜我不会说中文,我需要找个好翻译,大师笑着说。
瓦萨里先以一曲贝多芬的《月光》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没有张扬的肢体表现和情感宣泄,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品的精髓。
瓦萨里年少成名,8岁就在匈牙利的家乡德布勒森登台演奏,14岁即赢得了李斯特钢琴比赛的金奖,毕业于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之后还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的助理。瓦萨里青年时代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25岁开始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音乐中心巡回演出。录制过多张反响极佳的唱片,并在担任过多个世界知名交响乐团的指挥和音乐总监。
谈到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古典音乐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兴趣,这不仅意味着古典音乐的胜利,同时对数以千万计的人们来说更是不断积累的财富。我认为古典音乐和艺术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它可以惠及大众。人们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忘记烦恼。我们知道经典音乐和经典文学一样,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要付出精力去学习和记忆,但你从中收获的东西会更多。所以,当你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在这里音乐和艺术可以惠及更多的人,你不得不承认,就算再多一场李斯特之夜的演出在布达佩斯也好,在巴黎也好,都不会比在北京更有意义。
随后演奏的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和柯达伊的《马罗谢克舞曲》进一步展现了大师深厚的功力和对艺术深刻的理解。他的双手在键盘上飞舞,技巧出神入化。那流畅的旋律中诉出的作者的欢乐与伤感不经意间拨动了你的心弦,我们甚至顾不上赞叹作品本身的美妙,就已被作者热爱真和创作善的灵魂所深深感动。
近年来瓦萨里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指挥,写作和钢琴上。在过去30年时间里,瓦萨里先生一直醉心于指挥,已很少进行钢琴演奏。事实上,在2000年,他甚至决定不再进行钢琴独奏音乐会,或者一年至进行一场;而正是在那一年里,他与第二任妻子结婚,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开始重新和钢琴紧密结合,我们在今天也才有幸听到他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作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子,瓦萨里演奏了李斯特根据贝里尼歌剧《诺尔玛》改编的幻想曲。一曲终了,意犹未尽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赞叹。
在采访中,瓦萨里畅谈了自己心中的李斯特:李斯特的作品总是引起人们的争议。很多人不喜欢,首先是由于李斯特的作品对技巧的高要求使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很容易出错,这也使得很多人在演奏时更像是在做体育运动,好像越快越有利,才是越好的,反而没有演奏出作品真正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正是人们对李斯特作品误解的地方。李斯特是音乐中的伟大诗人。他的很多钢琴作品都是在仅仅听过原作之后,从中得到灵感而编写的,并不是单纯的改写,其中融入了他本人丰富情感。李斯特在他繁忙的一生中创作了2000首作品。这些作品并不是首首精品,其中还有一些充满了现代感,也使得一些喜欢浪漫主义音乐的人无法欣赏。
说到兴致处,这位大师说道:李斯特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一生帮助过无数人,具有非常伟大的灵魂。而另一个人们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来说,李斯特太成功了。他在艺术领域表现出来的无以伦比的天赋,他一生取得了无数的成功,另外,他还是个美男子。当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天才在饥饿中悲惨离世而扼腕叹息的时候,这个天才却一直无比成功,直到生命的尽头。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对于以78岁的高龄依然活跃于世界乐坛上,瓦萨里先生说:这对我来说并不难,我现在感觉就像20岁一样。这完全得益于瑜伽,从1958年开始我一直系统地练习瑜伽。现在我甚至感觉比20岁的时候还要精力充沛。
说到近期的计划,他说,最重要的是要完成自己2000多页的自传。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写作诗歌。除此之外,他还想多指挥几部歌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