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昆、陈萨、薛啸秋,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才华横溢的华人钢琴家,但他们又属于不同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音乐价值观和教育背景。不过,今晚在杭州大剧院,三位钢琴家将同台用黑白键当武器PK一番。
昨天下午的媒体见面会,记者提前采访了三人。这一次,我们也换了一种有趣的方式――选择了五个跟钢琴有关的热门话题,同时抛给刘诗昆、陈萨、薛啸秋。当然,因为三人阅历、观念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我们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正在学钢琴,他们的答案估计还挺管用的。
问:目前在世的钢琴家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
刘诗昆(以下简称刘):这问题没法回答,世界上好的钢琴家很多,但没有一个能让人绝对、完全地欣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你说莫扎特和贝多芬哪个牛?真比不出来。
陈萨(以下简称陈):索科洛夫,俄罗斯的一个大师。我听过他的现场3次,几乎达到了无法挑剔的水准。
薛啸秋(以下简称薛):阿根廷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因为她长得漂亮(笑)。其实除了外貌,她还非常有个性,曾经不想演出的时候,她就直接消失两年多,这种率性太难得了。
问:关于现代钢琴家每年演奏多少场合适,之前业界有过激烈争论,你的看法呢?
刘:完全没有必要限定。你能多弹、能卖得出票,就多演些呗。如果你愿意多花些时间在练习上,那也可以少演些。像我自己,就从来不统计每年演了多少场。
陈:每个演奏家的承受力都不同,像我自己每年平均控制在60场左右,这是一个令我舒服的状态。
薛: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度,因为风格、曲目、体力等都不一样。我每年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创作、录音、练习上,所以每年演30场就已经差不多了。
问:你怎么比较朗朗和李云迪?
刘:这问题我不想回答(记者劝说半分钟)。只能说,他们俩碰上了最好的机遇,尤其是郎朗。但中国同样有很多出色的年轻钢琴家,没有赶上好步点。像王羽佳,她在西方其实已经很有名了,但在国内知道的人还是不多。
陈:怎么说呢,他们都是有才华的年轻人,只是追求事业的风格路线不同。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允许不同类别的钢琴家存在。
薛:他们都算是我的前辈吧,特别是李云迪,还是我的同门师兄。其实也没有谁强谁弱之分,我都会定期买他们的CD,观摩他们的演奏会,然后吸取不同的养分。
问:你所合作过的流行音乐人(歌手)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目前最想合作的人是谁?
刘:张学友、叶倩文、王菲、谭咏麟、刘欢……都数不过来了。通常是他们唱我伴奏,也说不上跟谁最合拍。至于最想合作的,我倒真没想过。不过挺怀念以前跟邓丽君的合作,我弹她唱,但不是在公开演出场合。
陈:我还没有这样的合作经历。为什么一定要把古典和流行分开呢?我想这里有些误读,是不是一定要和流行发生关系,才能突出古典的重要性?
薛: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张敬轩的合作。我弹了两首古典曲子,然后很巧妙地串进他的歌里。那次两个人都玩得很High。我一直觉得古典和流行没有任何鸿沟。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和张学友、王若琳合作,因为平时也挺喜欢他们的音乐。
问:杭州有那么多琴童和家长,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刘:如果决定让孩子学钢琴,就要把它当做重要的教育项目。这其实更是一种美育,而不是简单的高雅文娱活动。
陈:还是不要太盲目压迫吧。我始终认为,应该用一种最天然、温暖的方式,让孩子去喜欢钢琴这门艺术。不管以后孩子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对钢琴的喜爱是终身的,效果就达到了。
薛:我想说一点,有时候家长要舍得扔掉曲谱。像我六七岁的时候,爸妈就经常鼓励我多看动画片,结果有一天,我把《多啦A梦》、《灌篮高手》这些主题曲都弹出来了。很多时候,这种玩法比焊死在钢琴上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