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钢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钢琴艺术中流淌的中国文化灵魂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37

2012年5月13日晚七点半,昆明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时间仿佛又回到了2002年,那是先生回国在昆明的一次演奏会,整整十年之后,又一次有幸聆听了傅聪先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步履略显蹒跚的傅聪走上舞台,停在大剧院雅马哈钢琴边,鞠躬,坐下,演奏大师的气质风度,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中国文化,琴声缓缓地在音乐厅中荡漾开来。出生于1934年的傅聪,大家肯定不陌生,这位知名的钢琴家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对于一位老人,开一场独奏会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早就听说,傅聪练琴之刻苦在老一辈钢琴家中是出了名的,果不其然,傅先生在音乐会开始前,为了准备这次音乐会,从早晨10点一直练琴练到下午16点,对待艺术的严谨,对待观众的一丝不苟,无不令人钦佩。这次音乐会都是老人家拿手的重头戏,上半场演奏了《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E大调作品206,531,259,260,213,443》、《贝多芬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D大调作品28号》,下半场演奏了《李斯特第1、2、3首彼得拉克十四行诗》,舒伯特的《b小调匈牙利旋律》,《G大调慢板》,《三首钢琴即兴曲作品946号》分别是降e小调、降E大调,C大调,返场加演了《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一首。
  这次音乐会傅聪选用了大剧院的雅马哈钢琴,音色干净、圆润,但低音有点干。这场音乐会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意外。傅聪的演奏状态好得惊人,音乐更加孤傲、纯净,但是演奏技术状态与我上次听到的简直判若两人,而且曲目分量只重不轻。当我在音乐厅二楼正中的位子对着傅老爷子,闭上眼睛,即使看不见他的双手、看不见他的表情,我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呼吸,感受到他通过指尖赋予音乐的呼吸,冰冷的钢琴在他的手下温暖起来。而老爷子尤为让人感叹的一点,便是无论他演奏什么,总能让人觉得这就是这些乐曲本来应有的样子,无论是唱片里的海顿,还是唱片里的德彪西,还是十年前的舒伯特,抑或是今晚的肖邦。然而傅聪终究还是老了,不再是几十年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得意青年了,长盛不衰、青春永驻终究不是我等凡俗可得。但是至少,傅聪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远不会重现的、只属于他的奇迹,那些每一张都令人赞叹的唱片,那些每一场都令人感动、潸然泪下的音乐会,那些每一段都令人珍视的各色回忆。
  在整场音乐会中,精妙、高雅、细腻、热烈、激昂、悲壮贯穿于他的演奏艺术中的鲜明风格,在伟大的音乐面前,真正的演奏艺术家永远是谦卑的。不断地理解、体味、求索、感受,这是条没有尽头的艺术之路。视音乐为生命的傅聪,正是这样的演奏家。所以在他的风格中既有贯穿始终的特点,又有不断演进的新因素。这中间的关键性原因,就在于他能坚定地坚持独立见解和以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凭借。
  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钢琴演奏家中,我崇尚知识修养广博、理解深刻、感情细腻、高雅而大度的演奏。傅聪先生的演奏结构严密、条理分明、线条清楚、手法干净,同时感情丰富而内在,不仅使人感动,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也使人在理性方面得以满足,受到启迪。
  从对作品的诠释来看,傅聪一方面极端强调忠实原作,另一方面又赋予西方音乐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个矛盾,但其实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文化到了高处都是相通的,都是反映深刻的人性。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曾说:东方人弹琴都像猴子,只会模仿。可傅聪是个例外。傅聪融合中国文化精神于西方音乐艺术之中的钢琴表演艺术道路,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傅聪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中国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家,而不是像霍洛维茨所比喻的只会模仿的猴子,就应首先深入学习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这样成长起来的钢琴家才称得上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钢琴家。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新闻资讯 | 钢琴网址导航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