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安德列斯·韦伯:“中国琴童工夫都下在手上了”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200

  9月8日,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安德列斯·韦伯教授将在深圳音乐厅举行大师班。安德列斯·韦伯不仅连续四年担任莫扎特夏令营大师班教授,更曾经担任德国、奥地利及中国的多项钢琴赛事评委,对于钢琴教育颇有心得。此行,他会进行舒伯特专题艺术讲座,还将通过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演奏者分别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示范和讲解。南都记者特在大师班开班之前,专访安德列斯·韦伯,听他为深圳琴童,甚至深圳钢琴教育指点迷津。

  我们不会拒绝天才音乐家的出现

  南方都市报:深圳此行,你特意安排了一场记录片音乐会,这会是一种什么形式?

  安德列斯·韦伯:这场音乐会中我会和5名在萨尔斯堡参加过我大师班的深圳学生一起合作。他们会演奏5个协奏曲,在每个乐章之间都有他们在欧洲学习的纪录片进行穿插,然后我也会演奏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这是在钢琴文献中最庞大的作品之一。以前,观众根据节目单去了解音乐,而这次不用,只需要看记录片即可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就像是在看一个音乐纪录片一样。

  南都:听说,你在萨尔斯堡担任天才少年班的教育,能否介绍下这个天才少年班?

  安德列斯·韦伯:这个天才少年班其实全名叫做利奥波德基金会,这是以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进行命名的一个基金会。显然,他是世界闻名的大教育家。这是针对18岁以下的少年琴童。课程上不仅学习主课的钢琴,也有室内乐的合奏,尽早地让年轻的钢琴家走上舞台。每年,我们会在全球招募两名天才少年。而师从深圳艺术学校钢琴老师康咏泽的任梓铭成为首位被我们天才班录取的中国少年

  南都:那你认为音乐天才是可以被培养的?

  安德列斯·韦伯:当然,天分占据很大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早期不显示天分的钢琴家,也有可能通过很好的教育被挖掘。天才班就是协助一些特别有才能的年轻音乐家在其国际音乐领域的发展。

  南都:办这个天才班的目的是什么?把天才少年都培养成风云人物,甚至是像莫扎特那样的大家?

  安德列斯·韦伯:当然,我们不会拒绝这样的天才音乐家出现。但教育不是黑与白的事情,我们只是提供条件,培养热爱音乐、专业的音乐家,名声这种东西就像是礼物一样随之而来。

  频频得奖并不代表整个钢琴教育环境的成功

  南都:你一直从事钢琴教育的事业,你认为中西方教育模式究竟孰优孰劣?例如,中国就是严谨的考级制度,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教育节奏,而西方似乎更多是在成熟的古典音乐环境下让琴童们自由创想。

  安德列斯·韦伯: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好处,一级一级的考试,对于督促孩子的学习,推进进度是有帮助的,只是为达成这种目的,会大大削弱孩子在艺术方面的灵感与乐趣。而西方太过自由也不好。我们也在反思要设置适量的考试,用进度规划琴童的培养。

  南都: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在学钢琴,也在各种国际赛事中赢得名次,你认为,这是中国钢琴教育的集体胜利吗?

  安德列斯·韦伯:这是对中国钢琴的一种肯定,当然也不能当成一个大环境成功的标志。第一名是赢得了比赛,但很多时候,原本第二名、第三名的也会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不可否认,中国琴童越来越多走上国际舞台。以前我们学校招收的亚洲学生一般都是日本、韩国学生,但现在我们100多个亚洲学生中有至少20多个是来自中国。中国学生的手上技能特别好,技术很过硬,但在内心感受、深层次的理解比较少。工夫都下在手上了。

  南都:郎朗李云迪陈萨这样的钢琴家的成功,让很多家长们督促着孩子去学钢琴,学各种西洋乐器,希望能有朝一日成为什么家。你如何看待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色彩?

  安德列斯·韦伯:明星的效应是很大的。这让更多的孩子想去学音乐,这是一个很鼓励人的动机。而且,我并不认为追求这种名声的动机是不好的,因为没有这些追求就走不远。但正如你所言,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与层次,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站在舞台的最中间。

  南都: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很热闹地讨论钢琴家与音乐家这两个称谓。很多人提出,钢琴家就是钢琴家,而不是音乐家。你如何看待这次有关称谓的大讨论?

  安德列斯·韦伯:钢琴家与音乐家并不是矛盾。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分法。就如布兰德尔不仅仅是钢琴演奏世界闻名,他对音乐的理解与想法也是独树一帜的,就是很好的反驳这一说法的例子,优秀、完整的钢琴家应该是一个好的音乐家。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咨询热线
4000-444-004
微信调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