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是钢琴家第三只手
不同学派正如自然界的百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美的形态各异而已。在钢琴学派的万花园中,法国学派是一朵独特的、不一样的花。以此为开场白,周勤龄拉开了演讲的序幕。
她以一部反映自己恩师法国著名钢琴家、演奏家Yvonne Lefébure的纪录片串起整场讲座。这位自称贝多芬的女儿恩师,在技巧和理念上深刻影响了周勤龄,Yvonne手小,但她是把心、手、头脑结合起来,她有一套独特的调整手法,使得她即使手小,也能弹奏出音色清楚、层次分明、刚中有柔的乐曲,声音像是弹在天鹅绒上一样。
不但指法上要注意,脚上也有很多学问,踏板是钢琴家的第三只手,脚之于钢琴家就像调色板之于画家,通过脚调节两手弹奏乐曲的音色。周勤龄还现场演示自己的独门绝技抖动踏板,特殊和声需要时就抖动踏板,听起来会更天衣无缝。多次担任大赛评委的周勤龄也特意提到一些参赛琴童在踏板方面的误区,一脚踩下去就不上来,就像把调色板糊在一起成了一团浆糊,不懂的人听起来像唱大戏一样热闹,实际上是不对的。
用脑弹琴也体现在对音乐的理解上,不要看到音符眼中只是音符,要看到音符背后的音乐,即使休止符背后也有音乐,有时那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要学会参悟背后的境界,用灵魂去弹琴。
互动:手势很重要 教材不能太机械
演讲结束后,周勤龄大师与读者们亲密互动。几位大胆的小朋友主动上台演奏,并有幸得到周老师的现场指点,周勤龄称:孩子学琴时不要打孩子,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成为郎朗,学琴带给孩子气质、审美、情趣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随后,周勤龄接受了现场读者的提问。有读者提出,有些老师对学生弹琴的手形要求苛刻,有些老师则显得不太重视,到底是否应该重视手形?周勤龄认为:学好钢琴,启蒙是关键,一定要打好基础。手势练好,才好用力,对手势严格是对的,养成好习惯。有观众向周勤龄偷师弹琴技巧,她称:不能只注重技术的培养,也要注意培养音乐感觉,而且首先要培养乐感和身心,把技术融入音乐里。对于教材的选择,周勤龄说:我很奇怪怎么现在国内还在用哈农,我小时候弹的就是哈农(的教材),怎么竟然还在用。哈农的教材特别机械,一点音乐都没有,对小孩子来说,弹琴本来就是件苦差事,如果只是枯燥的哆来咪,那真是要了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