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钢琴的声音是由弦槌敲击琴弦而产生的,因此钢琴弦槌对钢琴的音色有很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弦槌对钢琴音色的影响仅次于琴弦和音板,大约占到四分之一。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钢琴品牌的弦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标准,从而使他们的音色特点也各不相同,在同一台钢琴中,不同琴键所对应的弦槌的大小也不一样。弦槌的结构、硬度、羊毛毡的弹性、槌头的体积和质量等各种参数都对钢琴的音色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不同参数对钢琴的音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以下通过实验加以详细的分析。
2、实验基本思路及模型
实验基本思路是:通过一个模拟钢琴共鸣系统的模型和一个模拟钢琴击弦机构的模型,进行击弦实验,模拟钢琴击弦机击弦发音的过程,通过改变弦槌的各种参数,进行录音和频谱分析,最终归纳得出的不同参数的弦槌对琴弦音质有不同的影响。
用一块比较大的木板来做音板,木板的四周边缘有高4mm的梁,实际钢琴的音板一端是有限的另一端是无限的(钢琴前端是封闭的,起共鸣的作用),由于条件的限制,这里模拟成音板的后端有限而前端无限。在木板边上固定钢琴弦,通过木质的弦码将弦的振动传递到音板上去,最终制成的实验模型。
3、参数设定
为了分析不同参数对琴弦音质的不同影响,设计了实验,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改变弦槌的弹性、质量、杆长这三个参数,模拟钢琴弦槌击弦。
4、乐音信号的采集及处理
为了保证乐音采集的准确性,本实验采用了专业的录音设备:录音在半消声室内进行,墙壁和地面上都铺设有吸音的材料,保证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采用灵敏度较高的电容式麦克风,距离击弦装置半米左右;录音软件采用cooledit软件,采样频率为44100Hz,采样精度为16bit,存储格式为双精度型;音频的处理和分析采用matlab软件。
5、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弦槌弹性对音质的影响
弹性的变化实验分为不加羊毛毡和加羊毛毡两种情况,在两种情况下分别进行击弦实验,对采集到的乐音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相应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图,从中可看出:
不加羊毛毡时,乐音的音量较小,并且衰减很快,加羊毛毡后,乐音的音量明显增大了,衰减的速度也减慢了很多,而且声音的延续时间更长一些;不加羊毛毡时,基音的幅度最大,高次谐波的幅度都很小,泛音不够丰富,加羊毛毡后,激发了更多的泛音,且基音的幅度不是最大的,第四次谐波的幅度才是最大的。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弦槌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延长击弦历时,从而使琴弦获得更大的能量,能够充分振动,各次谐音也能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对于钢琴的低、中、高各个音区,弦槌的弹性应该逐渐减小,从而使低音更浑厚、中音更富于变化、高音更清澈明亮。
5.2 弦槌质量对音质的影响
分别使用质量较小、质量较大、和质量很大的三种弦槌击弦,对采集到的乐音信号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图。
从时域和频域波形图可以看出:
使用质量较小的弦槌击弦时,声音的音量也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使用质量较大的弦槌击弦时,琴弦振动更充分,音量和持续时间也更大一些;使用质量很大的弦槌击弦时,弦振动的音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小了,声音的持续时间甚至比质量较小的弦槌击弦时还要短;三种情况下各次谐波的组成区别不是很大,但是泛音的幅度不同,弦槌质量较大时,泛音的幅度也较大,但弦槌质量过大时,泛音的幅度反而减小了。
下面分析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原因:
当弦槌的质量增加时,由于击弦时的动能增大,因此琴弦获得的能量也随之增加,振动的音量和持续时间自然也更大;但是弦槌质量过大时,弦槌的击弦历时过长,反而会抑制琴弦的振动,使其不能充分振动,从而导致音量减小,音色变坏。
因此对于钢琴较粗的低音弦,应该使用质量较大的弦槌,而对于较细的高音弦,使用质量较小的弦槌即可,对于中音琴弦,质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具体每个琴键所对应的弦槌质量大小,需要根据实践和理论计算综合去分析。
5.3 弦槌杆长对音质的影响
改变弦槌的杆长进行击弦实验,得到相应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图。
由各图可以看出:弦槌槌柄的长度增加时,弦振动的音量和各次谐波的幅度增大。这是因为,槌柄长度增加时,弦槌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增加,因此琴弦获得的能量更大,振动也更充分。
6、综合分析
以上根据弦槌的弹性、质量和槌柄长度对音质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下面综合分析这三种因素:
要使琴弦振动更充分,可以采用增加弦槌的弹性、加大弦槌质量或增加弦槌槌柄的长度来实现。但是由于弦槌的质量不能无限加大,槌柄的长度过大也会导致运动的不平稳,而羊毛毡的弹性也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因此,弦槌的质量、弹性和槌柄的长度应该综合各方面的要求,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值。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因素对弦振动的影响都通过击弦历时起作用,因此在设计弦槌的各种参数时,要保证它的击弦历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为钢琴的艺术表现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