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出生于圣-日尔曼-昂莱,1918年在巴黎去世。1872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从1880年开始在艾蒂安-吉罗(Etienne Guiraud)指导下学习作曲,并将其作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1884年,他获得罗马大奖,成为了梅第奇宫的房客,但是要等到1887年,回到巴黎之后,他的风格才在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下渐趋成熟。
文学为克洛德-德彪西最早的几部杰作带来了灵感:受到斯蒂芬-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诗篇启发而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1892),改编自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诗篇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音质与音乐色彩的丰富性,节奏的灵活性,速度的无限流动性构成了德彪西作品的主要特征。从梅西安(Messiaen)到杜蒂耶(Dutilleux)或者里盖蒂(Ligeti)再到布列兹(Boulez),为数众多的作曲家都从德彪西的美学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