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钢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国际评委谈钢琴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42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闭幕前的下午,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全体评委应邀到位于北京大兴的星光棚CCTV《音乐人生》的录制现场,参加了CCTV《音乐人生》特别节目的录制。这次节目的录制不仅是该栏目在一期节目当中所聘请嘉宾人数最多的一次,而且也是最国际化和学术档次最高的一次。尽管是由于录制时间有限,也由于主持人明显的准备不足(并且专业水平有限),现场专访未能深入,未能在这样一次十分难得的集中专访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话题,记者还是在现场直接聆听到了一些值得记录的这些国际评委们的心声。

这是一次特殊的专访。被访问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11 位著名的国际级钢琴专家,现场的观众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聪明的节目主持人朱军特意临时邀请周广仁先生和他一起主持,并请其担任了现场的翻译。首先朱军请周先生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总体情况。

我依据什么给选手投票

周先生说:总的来看,我们的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各方面配合得也都比较好。由于非典的影响,这届钢琴比赛不得不从去年改在了今年举行。最终一共有38名选手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应该说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很优秀的。现在(学习钢琴)的年轻人,总体水平都比过去高多了。所以,对于那些被淘汰的选手,当我们投票的时候,有时我们也有矛盾的心理。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且还是要上舞台的。在任何一个比赛当中,每一轮都要刷掉一大半时。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对于任何一个选手作为评委我们的心里并不太舒服,但比赛就是残酷的。我们这次的评比,是通过投票制度决定优胜淘汰的。我们每一个评委在填写每一张选票的时候,下笔都非常慎重。

对于选手成绩的评定,我们既要看他(她)是否有比较熟练的技巧,还要看他(她)是否具有比较特殊的感染力。比如我,还要看谁(弹)的音乐更感动我。如果能够感动我,我就会觉得这个人在艺术上有他自己的见解。那么他的技术熟练音乐完整又有他自己的特点还能感染我,我就会投他的票。

做考官与评委在评判上有什么不同

朱军问:您在选择学生和当评委时,在心理上和标准上有什么不同?周先生回答说:你是说在学校招生考试,选择学生或者说在考学时(指学生入学考试)吗?这主要是看这个学生是否适合将来搞音乐。他需要所具有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和可以培养的潜质,这都是我们在招生时比较看重的。但比赛不同,比赛更主要是看选手在现场表现。有些学生可能平时的水平还可以,但是现场的表现有失误或不够出色,就要被淘汰。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次只有 4 个通过了预赛。比赛就是这样,就是要看现场。你在现场要有失误就是要扣分,毫不含糊。否则,你就是不公平。一项国际比赛或者说是一种竞技活动,对所有的选手来讲只是一种标准。我一贯认为,在比赛中没有拿到最高奖的选手不一定就比这个拿到最高奖的实际水平和综合能力差多少。因为会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他。而教学不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或者是为了培养少数的音乐教师。有的人可以是一个好的老师,但他不一定能够成为国际比赛的获奖者;有的人,他虽然是国际比赛的获奖者,但是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认为理想的人才应该是全面的。这里包括手上和头脑里。如果某一位,他的手(弹琴弹得)很溜,可以弹奏很多高难度的东西,但是他的头脑很空,这里(指头)是空的,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或者优秀的音乐人才。他应该是全面的,我认为他们(指参赛的选手)还要学很多的文化课,要让自己的脑子充实起来。一个好的演奏家绝不能只会弹钢琴,而要脑子里懂很多知识,这样他才能真正弹好钢琴。

怎样判定一个好的钢琴人才?

朱军问:您认为怎样才可以称为一个好的钢琴人才?

周先生回答: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天生的音乐素质,这点是不能否认的。其次,还要有后天良好的培养条件(或成长环境)。还需要自己的勤奋努力。最后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老师和好的环境。一个优秀钢琴人才的认定,是要由综合因素决定的。我觉得其中老师的责任是很重要的。教师既要有专业上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朱军问:您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举办立下大功,听说这项大赛当初也是您提议的。

周先生马上打断道:这不可是我倡议的。这里我要特别澄清一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最初并不是我的倡议,而是天津音乐学院的两个年轻老师,是他们来找我,希望我对这件事情(在中国举办国际钢琴比赛)有兴趣。但是,我也想到会有很多的困难。当时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但是到了后来,他们却比我还要坚定。我还对他们说,我还要给他们大泼冷水。

现在看来,我们的钢琴比赛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上的许多优秀(钢琴)人才因为这个比赛都聚到了中国,我们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这么多的好选手,这很了不起。我也为此感到的欣慰。

殷承宗坦言受益于失败

第二个被朱军请上台接受采访是著名旅美钢琴家殷承宗先生。当回答朱军,大家都知道你曾经获得过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的二等奖,您一共参加过几次国际钢琴比赛?殷承宗说:我曾经经历过三次国际钢琴大赛。这三次比赛对我来讲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我第一次参加是1958年,参加了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次是1959年去参加了维也纳的国际钢琴比赛,第三次才是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我第一次参加维尼亚夫斯基钢琴比赛,是一次失败的记录。那年我才 16 岁。那次连入围都没有入就被无情的刷了下去。当时也觉得是非常痛苦。但是我从16 岁的时候就经历了失败,这对我一生后来取得的成就是很重要的。没有前面的失败,可能就没有我后来的成功。其实在那样的年代,我能去国际参赛,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但是,由于自己准备得并不充足,又赶上换老师换曲目,觉得很措手不及。当时正赶上有那么一个机会,学校领导很器重我,让我去,我就去了。但是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我很伤心,当时简直都要背过气去了。但是我很快地就调整过来了,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啊!我可以在现场听所有人的比赛,这是我在那个年龄(年代)里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啊!正是那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失败,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于是,我每天都去听比赛。由于被淘汰,我就有时间,认真的听了每一个选手的表演。当时,我听了那么多的演奏,真是收获非常大。有些人的演奏,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

那次失败对于当时的我,就如同在我的后背猛击了一掌(因为我当时在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学生)。比赛回来以后,我就对照我在赛场所看到的,所学到的东西,找出自己的差距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努力目标,更清楚该怎样的补充和训练。从此,我就特别下功夫。我每天早晨5 点钟就起来练琴,还要自己对自己用一些特别特殊的方法。完全不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那时的老师和家长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那时我们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只有一件事:如何在比赛中赢得高分。如何取得好成绩,为我们的祖国争气。我每天早晨5 点钟就起来练琴,那时学校条件可没有现在好。上海冬天的早晨,因为没有暖气就格外得冷,手都冻僵了。那时也没有什么空调设备。可是我们脑子里想得很单纯,觉得我们能够获得到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好好学,不好好练就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父母。我们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好好练琴,为国争光,这是最重要的事。那时候,大家都十分刻苦(不只是我一个人)。

那次比赛我虽然经历了一次失败,让我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那次失败对我其实也是很大的动力,也促使我或者说为我带来后来的成绩,让我有了最巨大的收获。第二年,我又去参加了维也纳的国际钢琴比赛,果然我就顺利的得了个第一名。这对我的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