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以音乐融入狮城生活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81

一名来自上海的女性,少年时来到新加坡,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旅途。

  1999年,17岁热爱音乐的姚晓云从上海只身来到本地,学习钢琴演奏。200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这些年来,她以音乐融入狮城生活,指导学生练琴,发挥创意。

  能够来新加坡生活,对热爱音乐的姚晓云来说,相当兴奋。有别于其他外出求学的小孩,她是满心欢喜地踏上飞往新加坡的班机。

  1999年,为了学习钢琴演奏,姚晓云只身来到新加坡。当年17岁的她,是从当时在中国热播的本地连续剧中,得到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她追看《莲花争霸》、《人在旅途》等剧集,以纾解练琴的压力。跟许多人一样,她对新加坡最深的印象,就是花园城市。

  硬件设施优良

  许多音乐系的学生都希望到欧洲(奥地利、德国等)国家深造,但姚晓云却选择到新加坡,跟一位自己很崇拜的老师学艺。在新加坡呆了一阵子后,她非常喜欢那里的生活,也渐渐产生了想要为当地文化献出一分力的欲望。初时,她发现当地人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有些贫乏,于是觉得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尽点力。

  她也听过新加坡是个文化沙漠的说法,但来到这里后,发现其实本地机构所提供的硬件设施相当优良。环境固然很重要,不过姚晓云认为老师和其教导方式也非常重要。有好的硬件和环境之余,师资就非常重要。如果这方面也可以改善,那本地的文化教育就可以大大提升了。

  在教导当地学生的过程当中,姚晓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的新加坡父母很注重以兴趣做出发,先跟孩子沟通,确保他们是因为本身有兴趣,才愿意接受学习钢琴的安排。在中国,练琴很多时候是在强压性的环境下进行的。日复一日地练习,过程枯燥且无趣。来到新加坡教学时,发现与其要求孩子朝着一个目标,盲目地反复练习,倒不如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主动练琴。

  对我而言,这仿佛才是真正回到了玩音乐的初衷。

  姚晓云觉得,新加坡人善用自己能够中西融汇贯通的本事,制定出成功的解决方案。当地人因为语言上的优势,能够吸取到中西方精华。如此这般,用西方教育方式提倡智力开发,把孩子潜在的动力引出来,再融入东方教育的纪律和专业训练,学琴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如今她在训练高级班的学生时,常会让他们明白,弹法没有对错,最重要要有想法和个性。姚晓云希望不设框框,让新加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也尽量让课程不太严肃。

  适应容易融入难

  由于华族在新加坡是多数民族,因此姚晓云觉得基本的生活还是很容易适应的。但真正生活下来,她觉得最难的反而是融入这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不同种族的和谐性,并且让来自各地的人民都能够尽快一起在职场上工作。虽然这一点做得很好,但这些都还是比较表层的。要真正融入,个人的努力和主动是必须的。

  例如,新加坡人的日常对话中,常会夹杂英语、中文等。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难免在初到新加坡时会有些沟通上的困难。但如果新移民因此而不愿意和本地人多接触、多沟通,自然很难了解那里独有的文化的风土人情。姚晓云初到新加坡时,也因为发音和本地人不同而闹笑话。但她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决定要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为自己制造机会,认识本地人,了解本地文化。

  在我的印象当中,新加坡人一直都很友善、很热情。所以她很乐意找机会和本地人打成一片。她表示,新加坡人很单纯,交朋友就是交朋友,不会顾及年龄或者背景,相处自然就变得更自然、更轻松。因此,她也常鼓励初来本地的学弟学妹,要找机会多跟本地人交流。

  新加坡化——了啦?

  除了早就学到用新加坡式语言沟通之外,姚晓云觉得口味上的改变,更能体现出自己的适应度。

  在新加坡能够随时随地享用到各国美食,令晓云觉得口福不浅。她既能吃到地道的中国美食解乡愁,也能够吃到如马来风光、辣椒螃蟹、冬炎汤等各种好吃的食物。

  也因为新加坡的食物选择多,自己回到中国时反而有点不习惯。例如在这里的早餐选择就非常丰富,晓云在中国时难免会想念本地的Kaya Toast和炒米粉。

  话说到此,晓云突然遗憾地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接受两种食物——罗惹和榴梿。她非常认真地问:不喜欢吃榴梿是不是就算不够‘新加坡化’?笔者笑答,我父亲是道地新加坡人,但最害怕的食物就是榴梿。

  想融入本地社会,自然不是用食物来做判断和区分。本地和外来人的主动和用心,才是促成和谐生活的最佳配方。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咨询热线
4000-444-004
微信调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