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上学琴 父亲辞职一路相随
1992年,在郎朗9岁的一天,父亲决心辞职带着郎朗去北京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一个在沈阳有优越生活条件的人,要放弃一切,带着孩子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家人的不理解声中,父亲辞去了职务,带着儿子开始了北漂的生活。因为辞职,没有了收入,所有的开销都靠在沈阳工作的母亲提供,经济上的拮据可想而知。当时太小还不太理解,只记得父亲左手牵着我,背上背着一个煤气罐,右手提着一袋大米,带着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郎朗回忆道。直到长大后,他才从母亲口中知道,父亲为了培养他放弃了转业到公安局工作的机会。
初到北京,父子俩只能拣房租便宜的地方住,安顿下来后,郎朗又开始了练习钢琴。起先,郎朗每天晚上练到晚上八点,后来在父亲的督促下,练到八、九点。然后是十一点。房间隔音差,郎朗练琴的声音影响到周围邻居休息,为此还多次发生口角,最后父子俩只好挑人家上班的时间练。在北漂最艰辛的日子,父亲也曾反问自己,这条路是否值得走下去。简易房糟糕的条件以及邻居对练琴声的投诉,都让父亲内心焦虑不已。虽然生活窘迫,但父亲还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为儿子找了最好的音乐老师。每天,父亲照样蹬着自行车带郎朗去上课。为了配合教师的练习课,父亲每次都站在教室外仔细记录上课内容,下课后回到家,父亲为郎朗做饭,然后监督他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为了让郎朗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父亲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老师的指导和父亲的监督下,10岁的小郎朗每天在钢琴上弹奏十二三个小时。有一段时间,郎朗的钢琴弹奏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在一天的钢琴课上,老师当着父亲和孩子的面说:连莫扎特的‘尾巴’你都不明白?……你的脑子就是白开水。最后,老师决定不再教郎朗了。父亲听了后,顿时感到十分无助。第二天早晨,父亲提前一个小时叫醒了郎朗。他说:我想要你每天上学前多练1小时的琴,每天放学后再多练1小时,你三点回家后,一直要练到六点。郎朗觉得那毫无意义。没有了老师,练琴是为了谁呢,但父亲此刻的心境是容不得郎朗有任何疑问的,在他的眼睛里有一份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执着。
一天学校为迎国庆排练文艺节目,郎朗担任钢琴伴奏,耽误了两小时的练琴时间,家中的父亲急得有些坐立不安,不时地从11楼的窗前往下张望。当郎朗回到家时,却遭到父亲的一顿胖揍,情急之中,父亲拿出一包药大声对儿子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要么吃下这药,要么从这11楼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没有脸回沈阳。然而,一向温顺的小郎朗却回答了他一句我没有错!郎朗沉思地说:那是印象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那么大的气。现在想想,他是为我好,激励我向前,只有大人和孩子朝一个地方使劲才能迈向成功。父亲深知郎朗除了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宽大的手掌,修长的手指以及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之为,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精神——竞争的精神。只要不断激励他学,他会学得更刻苦,学得更久。
通过刻苦练习,郎朗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