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的中国和荷兰朋友家里发生了相同的事。这两家的女儿都在学钢琴,钢琴老师都是请到家里,每周一次一对一单独教学。两个女孩提出,要妈妈也和她一起学。荷兰女儿的理由是希望能和妈妈一起学一样东西,中国女儿是觉得妈妈和自己一起学可以壮个胆。
中国妈妈为了给女儿打气,马上答应了。但坚持了一个月后,就不太喜欢,也顾不过来,常常爽约。开始她还找点理由,说工作忙或是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后来干脆连理由也不找就不学了。女儿倒是还在学,不过常常会说:“妈妈一点也没坚持性,说话不算话!”她妈妈反而会回她一句:“学琴是你自己的事,把妈妈扯进去干嘛?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务给你做饭,你懂点事,行不?”
荷兰妈妈的做法就要谨慎和理智多了。她对女儿说:“你要让妈妈和你一起学东西,首先要选一样妈妈和你都喜欢且想学的。你怎么不问问我喜不喜欢学钢琴啊?要是妈妈不想学琴,那么我们可以找其他我们都喜欢的一起学。勉强学,多不开心啊,你也不喜欢被勉强吧。”
荷兰女儿:“妈妈,那你想学钢琴吗?”
荷兰妈妈想一想,说:“我可以试试。”
女儿喜出望外:“太好了,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学吧。”
荷兰妈妈:“我只答应先试试。妈妈先和你一起学两个月,再决定之后要不要继续。还有,妈妈要和你一起学琴,还要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务的事。我要和大家商量一下,再一起开始。”于是,荷兰妈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家人,也通知了自己单位的上司,安排好了在女儿学琴的每周四提前一小时下班,和女儿一起学琴。学琴当天会晚一个小时开晚饭,爸爸要帮助准备一些菜肴。
两个月后,荷兰妈妈彻底爱上了弹钢琴,至今还在和女儿一起学琴,已经4年了。
可以看出来,荷兰妈妈首先解构了承诺,她对承诺的看待很慎重、分析很细致。她阐明了要尊重别人的喜好,界定了承诺的时限,并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务的平衡及履行承诺需要的支持。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和妈妈一起学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规划和分析事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承诺的许下和履行需要谨言慎行。再有,要“信守承诺”很重要的是对违背承诺后的应激反应,如何分析和解决状况,并重建互信关系。
另说一件事。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去参加了一场周末派对,回家时比应承父母的时间晚了两小时,到家前也没致电父母告知晚归的情况和原因。可以想象,当孩子打开家门后,要面对的肯定是等孩子等得焦头烂额的父母,可中国和荷兰家长在开口后的训斥侧重点立马就可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