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许韵頔分享“琴童”学习心得_学钢琴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133

15岁旅法女孩许韵頔昨晚回到她的出生地广州,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办了她在中国的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指尖上的PARIS——YUNDIXU钢琴独奏音乐会。在今年2月12日,这位广东籍的女孩刚刚在第12届波兰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了少年组(12~15岁)的第一名。

在中国,学钢琴已经成为儿童素质教育方面的首选了。早在2007年时,根据媒体的统计,中国学钢琴的儿童已经达到了150万人,这个数字正在实时刷新。谁都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李云迪或者郎朗,这是一条独木桥,能够过得桥去行至功成名就的人屈指可数。本报记者昨日在许韵頔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场之前带着很多学琴儿童和家长的疑问独家采访了她。既接受了中国的正统音乐教育又接受了巴黎的专业教育,许韵頔非常客观看待这两种教育制度的优劣,她的不少经历和观点对于正背负着钢琴梦的孩子们也许能起到不小的帮助。本报记者周昭/文、王维宣实习生王昌辉/摄

姥爷的启蒙教育

比较注意保持我的兴趣

广州日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钢琴的?

许韵頔:小时候跟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姥爷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经常有孩子来家里学钢琴。两岁的时候听他们上完课我就会爬到琴上弹着玩。不到4岁的时候,姥爷在报纸上看到有个法国的比赛叫咪多让我去试试。当时弹的曲子是《摇篮曲》和《快乐的舞蹈》两首。参加的是最小年龄组,没想到拿了个第一。中央电视台第10套有个教育节目,听说了之后还来我们家采访了。第二年,在另一个比赛上我弹了一首法国的作品。周广仁老师听到了,觉得我还算颗苗子,肯收我为徒。我就开始正式拜师学钢琴了。

广州日报:你学钢琴的路顺利吗?

许韵頔:挺顺利的,不到4岁在法国拿奖,之后周广仁老师就收我为徒了。我9岁前往法国留学,10岁被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成为该学院史上年龄最小的钢琴专业级别的学生。同年又考入法国巴黎小国立音乐学院,14岁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成为年纪最小的本科生。

广州日报:姥爷对你的启蒙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许韵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姥爷对我的要求不算高。行就行,不行也无所谓,并没有强迫我学琴。姥爷的教育比较弹性化,而且比较注意保持我的兴趣,弹得好就有个小奖励。

中国琴童

每天弹够8小时不必要  

广州日报:为什么后来去巴黎学琴?

许韵頔:我当时是想正式考音乐学院附小,但是按照教授的要求每天都要弹8到10个小时。这样学了一两年,开始变得非常抵触。爸爸妈妈也觉得这跟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同,正好咪多比赛的主办者问我想不想去巴黎留学,那就试着去了巴黎。

广州日报:你觉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和法国的音乐教育有什么不同?

许韵頔:我觉得法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我比赛的时候也会遇到中国孩子,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他们的优点是弹得很精准,跟CD一样。缺点是你会觉得没有什么个性,弹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在法国的时候,老师会要求我们拿到曲子先唱一遍,弹琴的时候也鼓励边弹边唱,这样比较容易表达出你对乐曲的理解,比较容易弹出自己的风格来。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时候很少见到老师这样做,感觉国内的老师比较强调精准。一个老师带出的学生,弹出来都是一个风格的,就像复制一样。在法国的时候,老师会看看你风格是怎样的,鼓励你有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的风格。另外,感觉国内的老师比较严格,弹完,老师总是说不够完美,究竟哪里不完美,不知道。  

参加比赛

不一定要选最难的曲子  

广州日报:能够拿到肖邦比赛的第一名很不容易,能分享一下比赛成功的秘诀吗?

许韵頔:比赛选择曲目是有技巧的。很多人参加比赛都想要选择最难的曲目,其实参加比赛并不一定需要那么难的曲目。难的曲目很难展现个性,听上去大同小异,评审反而对你印象不太深刻。当然比赛这种事情也是靠运气的。你遇到的评审喜欢你这种风格,那么你当然胜算会大一些。我个人的经验是选曲要选择最适合你的,当然这需要老师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你判断。

广州日报:很多孩子回想起学琴的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你有觉得不开心想放弃的时候吗?

许韵頔:基本没有,我一直都很喜欢弹琴,除了考音乐学院附小的那两年。一天练8到10个小时,真的有点不知道为什么要练那么久。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这是不必要的。另外,我也不会说每次都一定要从头到尾这样完整地一遍遍弹。有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已经完成得很好,我可能弹几次之后就会跳过那里。有些地方弹得不好,我会反复弹那些地方。可能我这一天最后整体连接起来练的次数不会太多。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管用。

广州日报:还有什么特殊经验可以分享吗?

许韵頔:在姿势方面,我们平常练琴时,老师会放一面镜子在旁边,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这对纠正姿势很有帮助。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咨询热线
4000-444-004
微信调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