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岁始学钢琴,16岁以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最著名的北伊利诺伊大学院长Harold Kafer称她是“天才演奏家”;她演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美国受到广泛赞扬;她充满激情的演奏曾被称为“野路子”,却最终走进享誉世界的卡内基音乐厅……
冬日的午后,阳光洒满咖啡厅,刘璇坐在我的面前,侃侃而谈。作为年轻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系教授,她在在舞台上和讲台上总是光芒四射;走下职业的舞台,则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的女孩,亲切爽朗、自信从容。
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成为国际知名钢琴演奏家、美国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曾在举世瞩目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安居在美国,并没有早年华人的诸多不适应与受限感,她做着自己最爱的事业,有成就却无压力。是什么让她走上专业的演奏道路,又在天才们激烈竞争的钢琴演奏行业崭露头角,功成名就?
那年,那琴,那些小伙伴
钢琴在中国被定义为一种高雅乐器,很多殷实的家庭都会让孩子学琴,可以追赶潮流,可以考试加分,可以展现孩子的才艺和家长的实力,可谓一举多得。而对于那一代学琴的孩子,回忆中多数是疼痛的手指、疲惫的身体、委屈的泪水、甚至还有家长不满的眼神。开始学的很多,坚持下去的却很少,因为真的很辛苦。
刘璇说,她喜欢钢琴,因为那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出身艺术世家。小时候住在外公外婆家,外公经常听古典音乐,妈妈每天都唱歌,她在音乐熏陶里长大。三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去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看妈妈演出,台上的妈妈真漂亮,还上了报纸。刘璇把报纸上的照片撕下来,收藏在小盒子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在台上唱歌。
上幼儿园时,她第一次看见钢琴,老师教孩子们舞蹈,钢琴叮叮咚咚地伴奏。不管家长们赋予这种乐器多少“高大上”的内涵,对孩子而言,那就是个大玩具,没事就想去弹一弹。后来幼儿园老师建议她,去学琴吧。她从此走进一间教室,有一群孩子一起弹琴,气氛很欢乐。
最初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父母给她买了一架玩具三角钢琴。她每天认真地弹。后来,在太姥姥的资助下,她有了一架真正的钢琴。从此钢琴成为了她终身的朋友。
开始总是充满快乐与好奇,坚持却不容易。那时她4岁半,正式开始学琴。“每天上学之前练一个小时,中午一个小时,放学再练习,至少5个小时。周末则是8-9个小时,对孩子而言,还是很痛苦,要家里人陪伴。没有任何时间做别的事,父母督促着,一年365天,都要练习。一年只有半天假,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守岁这半天。”
很多最初一起练琴的小伙伴中途放弃了,她还记得有个小朋友把琴砸了,再也不肯碰。
也有的同学,比她练得更勤奋,比如朗朗。他们曾经是一个班的同学。“他爸爸管他特别严格,他每天练琴11-12小时。那时我们在二楼琴房练习,开着窗,他爸爸就在墙根儿底下听着,有时候还会上来指出他弹错了哪里哪里……”
后来,朗朗和刘璇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朗朗蜚声国际,刘璇也走上钢琴教育的道路。回想从前,她依然觉得,音乐之路是一条狭窄的小道。“从音乐附小到中学,中学到大学,总是多数人被淘汰。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全国只招收公费生12人。”
她追求完美、懂得坚持,艰苦的练琴生涯让她的抗压能力很强,遇到不高兴的时候,总会对自己说“这都不是事儿”。但她心里清楚,对于成功而言这些不构成充分条件。“勤奋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天分和机缘很重要。不管是朗朗走演奏的路,还是我走学院教育的路,都与机遇有关。同样学琴的人中,也有弹得很好却一直没有声音的。”
霸气的音乐之旅
1991年,刘璇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1999年,刘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演奏专业,获得钢琴系惟一的专业和理论双项第一名的奖学金,师从著名钢琴家杨鸣教授;大学期间,刘璇连续4年获得钢琴系专业考试第一名,并连续三年获得人民奖学金和维亚康姆·萨姆·雷史东专业奖学金;
2006年,赴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钢琴系深造,获全额奖学金,同时攻读演奏家文凭和钢琴演奏硕士。后来为深入研究钢琴教学方法,又读了钢琴教育硕士、钢琴演奏博士。
2009年4月,应美国中华音乐节组委会主席严克映博士邀请,担任在芝加哥举行的中华音乐节钢琴大赛的评委。2010年,刘璇加入美国“国家音乐教师协会”——业的全国音乐组织。
2011年起,刘璇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钢琴系任教。
2012年3月,刘璇赢得了美国New Paltz音乐节的最高奖学金,获音乐节主席Vladimir Feltsman的邀请,参加2012年7月份在纽约举行的New Paltz音乐节。该音乐节是美国每年举办的最具影响力的古典音乐盛典之一。
2012年4月,受邀在世界十大音乐厅之一的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回看刘璇的求学履历,用时髦的说法归纳,那就是——“学神”。她一路从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走向世界的音乐殿堂,永远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她也曾经迷茫过,那是高中时,她开始独立思考演奏可以有哪些选择。她看了许多关于演奏的书,做了一系列研究,认为音乐没有一定的定律,一支曲子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你可以尝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演奏,然后挑一个你喜欢的。“当时教材的版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也不是原版,也未必是作曲家的意思。”期末考试,谈一支曲子,只有她与别人弹的不一样。“老师总说我弹得野。感觉与别人都格格不入。那时就有点迷茫,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继续下去。”
高考的时候,刘璇以全国第一的名次,直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此时,曾经的不一样,开始显现出对的趋势,有老师发现我的个性,我也开始坚定我的个性。”
系统地学过钢琴教育之后,刘璇在观察中发现,中国与欧美的孩子在音乐演奏的成长道路方面很不同。“中国的教育特别重视技巧,孩子很刻苦,技术很好,国外也很承认。缺陷就是老师管理得太系统,限制了自己思想的发展,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弹,发展到更高的时候就面临瓶颈。有的孩子会在阅读音乐史后,对自己有突破,但多数突破不了。欧美孩子小时候练习不那么系统,但各方面发展很均衡,音乐更有创新和突破。”
作为中学时代就不太听话的学生,刘璇觉得自己反而没应试教育之限,后来看真是幸运。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刘璇希望走出国门,在音乐上有更深的造诣。最初,她想去德国,并拿到了慕尼黑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此时,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钢琴系主任Dr. WilliamGoldenberg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让她转变了想法。他说,非常欣赏刘璇的天才,甚至夸张地说:“伊利诺伊人民需要你”!他提供全额奖学金、一间办公室和一架Steinway,以此欢迎刘璇攻读他的硕士。
德国更严谨,也更受限;美国更自由,鼓励创造力,更适合自己的性格。于是,刘璇开始了美国的求学生涯。
“刚下飞机,一切都是陌生的。从未谋面的师哥来机场接我。一路上,我看着车窗外,在想,这就是美国吗?路上行人不多,看起来冷冷清清,和电视上演的高楼大厦,街道繁华,穿着时尚,灯火霓虹完全不一样。那样的情景只有在曼哈顿才能看到。想想北京的热闹,再看看这里的寂寥,我的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是很快,紧张的学习让她的生活忙碌和充实起来。
学校有规定,拿奖学金的学生成绩不能低于B,而刘璇的成绩基本都是A。美国的音乐学院,除了开音乐会,也很看重音乐史、音乐理论这类的文化课。硕士要修36学分,博士要修90学分。除了考试之外还有演讲,论文。除了练琴,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在读书做研究上。作为助教,每学期她还要教大班和一对一的钢琴课。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她决定同时攻读演奏家文凭和钢琴演奏硕士。后来,想深入的研究钢琴教育教学方法,她又去读了钢琴教育硕士、钢琴演奏博士。
舞台热爱者
刘璇天生对钢琴有种热情,也是舞台热爱者,从小就想上台表现自己的技艺。从5岁起就登台演出,6岁开始在北京市和全国的比赛上获奖,之后也在一些国际钢琴比赛中拿奖。有机会就一定去表演,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一次参加钢琴赛中获奖了,但不是一等奖,只有一等奖才能上台去弹琴。有个孩子胆子小,不敢上台弹,结果我就冲上去了,人家说,你不是一等奖呀。”
这个勇敢、能闯的北京姑娘,舞台越来越广阔。
在美国,她曾在纽约、芝加哥、费城、凤凰城多次举办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出曲目广泛,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到二十、二十一世纪;她演奏的作曲家包括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也夫,巴托克,吉纳斯特拉等等;她在中国举行的独奏音乐会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中国元素影响着刘璇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候你听了国外的曲子,会想到中国的水,诗情画意的西湖,这种理解会让你的演奏与众不同。”她还记得,2008年,她与老师威廉·戈登堡合作演出中国的协奏曲《黄河》。“通过钢琴,把乐曲里各民族乐器的效果弹出来,许多人都没听过,都觉得很有气势。”
2012年,刘璇登上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那是许多演奏家一生最激动人心的梦想。此前,去卡内基演奏过的钢琴家还有朗朗。“2011年,参加一个国际钢琴比赛,获奖之后,2012年,评委会邀请我去演奏。去之前觉得会特别不一样,但上台后,只想着弹到最好,在每个舞台上,最后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刘璇的天分和努力使她获得了大师们的肯定和赞许。北伊利诺伊大学院长Harold Kafer非常器重她,她的每场音乐会,他都必到。直到现在和别人提起刘璇,他都还会说:“璇是个天才”。
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读钢琴演奏博士期间,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师级人物包括Martha Argerich, Sergei Babayan,Menahem Pressler, Jerome Lowenthal, Ruth Slenzcynska,Paul Harvey,Vladimir Feltsman, Robert Roux, Lydia Artymiw, Alexander Korsantia,Susan Starr, Paul Ostrovsky, Phillip Kawin 等都对刘璇的音乐才能给予肯定。刘璇和其中一些大师成为很好的朋友,并和他们在对音乐的理解和教育方式上,有很深入的探讨和沟通。
快乐最重要
作为教育家,刘璇希望孩子们能把学钢琴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在美国的培训学校,她看到,孩子来上钢琴课都是面带笑容的,上课的过程更像是游戏的过程,钢琴就是一个大玩具。“到了大学里,你会发现,美国学生的视谱,和声,即兴演奏的能力都比亚洲学生强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不止会一种乐器,在音乐知识方面他们也知道的更多,在班里你看到能侃侃而谈的几乎都是美国学生。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他们更自信,更善于表达自己。他们除了每天坐在钢琴前面,也会花很多时间读书,运动,做义工,做教会工作,定期旅游度假。”
刘璇认为,好的钢琴教学方法应该是玩中学,学中玩。既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又能让孩子在开心快乐中感受音乐,领悟音乐。“我如果有了宝宝,会给他音乐熏陶,让他把琴当成玩具,不会强迫他必须练。”
关于未来的设想,刘璇希望有机会能为国内的孩子们奉献一套“快乐钢琴”教学法,把钢琴和音乐伴随着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她正努力着,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