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14届(2011年)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音乐会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两周后的5月24日,第13届(2009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张昊辰又将在大剧院登台,演奏肖邦、贝多芬的钢琴名曲。子
目前全球国际钢琴比赛多达300多个,几乎每天产生一位国际大赛第一名。面对如此众多的国际赛事,无数学到底,似乎已经成了一道哈姆莱特式的难题。赞成者很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许多人以郎朗为例,来证明比赛得奖并不重要。确实,郎朗小时候虽然参加过几次国内赛事,但真正让他一夜成名的却是1999年临危受命,顶替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老柴钢琴协奏曲,戏剧性地一夜成名。
由于现在中国琴童不计其数,许多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的愿望,舍得花大本钱让孩子学习各种乐器。就如张昊辰,3岁半开始学琴,5岁登台,7岁起先后参加上海市钢琴比赛、第4届老柴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第4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均获第一名,19岁那年更荣获克莱本比赛第一名,从此扬名国际乐坛。但无数琴童中,能有这种幸运的毕竟是少数。今天报名参加比赛并不很难,但要在众多高手林立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可谓千辛万苦,压力可想而知。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考验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作为演奏家必须具备的全面素质。
比赛最后的输赢都要由评委来定夺,而评委则是由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的专家组成,有时甚至会发生水火不相容的场面。第10届国际肖邦比赛中,波格莱里奇由于演奏备受争议而在第三轮被淘汰,但评委阿格里奇为了表示抗议,随即退席,造成轰动一时的赛场新闻。但波氏也一举成名,登顶世界乐坛。
综上所述,尽管参赛并不是让世人发现音乐天才的唯一途径,但像中国这样音乐生态发展并不成熟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多去参加各类比赛,仍不失为一条有效捷径。因此我们仍应该鼓励有才能的琴童去比赛,特别要到强手林立的大赛中去闯荡、去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