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俄国作曲家)的《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有为独奏乐器所写的大型器乐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充满着青春的光辉和温暖,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其中虽有繁多的艺术形象,但每一形象都成为整个艺术构思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就像大海浪潮一样起伏着,紧紧抓住听众的心,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柴可夫斯基这两部作品刚问世时,却遭厄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4年,题献给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拿着原稿征求鲁宾斯坦的意见。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柴可夫斯基为他弹奏完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始终一言不发,而实际上他正准备大肆抨击。柴可夫斯基耐住性子弹完了整个作品,结果鲁宾斯坦还是沉默。
“您认为这首曲子怎么样?”柴可夫斯基实在忍耐不住了,盖上钢琴并站了起来。鲁宾斯坦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一首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简直无法演奏;有些片断写得非常陈腐、拙劣,整个作品卑微而又俗不可耐;很多段落都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只有两三页还有些意义,其余只好完全作废,彻底重写。鲁宾斯坦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段算是什幺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可言?”鲁宾斯坦边说边在钢琴上夸张地弹奏着。
鲁宾斯坦对这首曲子如此的指责,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因为柴可夫斯基对鲁宾斯坦十分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需要的是友善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更具体一点说是希望对这一作品在钢琴音乐方面提供一些建议,谁知得到的竟是这样不公正的大肆抨击。当时柴可夫斯基生气得说不出话来。鲁宾斯坦后来把他叫到另一间屋里,对他说这个钢琴协奏曲确实是无法演奏的,并指出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改好了将公开演出这一作品。但柴可夫斯基坚定地回答:“我是一个音符也不会修改的!我要按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删除了《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辞,把这首协奏曲改献给德国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汉斯•彪罗(1830-1894年)。彪罗很赏识这部作品,他高兴地说:“它很难,但难得可贵。”1875年10月彪罗在美国波士顿第一次演奏这首协奏曲,大受欢迎,特别是最后乐章倍受赞赏,每次全曲奏毕,都要应听众的要求而把该乐章再奏一次。
几年以后,鲁宾斯坦在法国巴黎和欧洲其它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实践证明,《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像柴可夫斯基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他心爱的宠儿,一部真正的、不朽的作品。鲁宾斯坦当初的指责是错误的。鲁宾斯坦在几年后主动演奏了他过去认为不可能演奏的作品,并获成功,已说明了一切。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一部著名的作品,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但是,其当初的命运也和《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俄国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莱奥波尔徳•奥尔(1845-1930年)。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很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奥地利维也纳“知音乐队”指挥也认为这首曲子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俄国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的同意,将这首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场演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也引来一些批评。维也纳某些评论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均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在怪叫。”一位批评家甚至这样说:“从有些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以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这是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以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献给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