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钢琴网
钢琴调律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孩子不爱练琴”的焦虑

发布日期:2014-12-07  来源:台湾联合报  作者:朱宗庆  浏览次数:605

到各地演讲,常会遇到有孩子正在学乐器的家长询问我这样的问题:喜欢音乐是人的天性,音乐也的确带来美好,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爱练琴?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焦虑感”。站在同理的角度,我想,可能需要针对“喜欢”音乐与“学习”音乐,以及“学乐器”和“学音乐”等观念,做一些心境上的调整,如此,或许有助于“解除焦虑”。 

“音乐之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男女老幼,都有接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沉醉在音乐里令人感觉幸福,借由喜欢和欣赏与音乐为伍,人人都有机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从对音乐的喜爱,到进入音乐的学习,之间虽有高度的关联性,但我总觉得两者不见得是同一件事。

一般印象里,似乎已习惯将乐器的学习,视同音乐的学习;虽说学乐器并不等同于学音乐,因为演奏乐器仅是音乐的面向之一,但不可否认,演奏乐器是传递音乐重要的媒介管道。乐器犹如语言工具,愈能精准、深入掌握演奏,表达音乐的能力和空间自然就愈大。

要精通一项乐器,反复练习在所难免,而演奏技术的提升,往往是在接连的挫折中累积而来的。遇到压力,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逃避的念头,何况是对孩子来说,练琴过程中除了必须承受反复练习的乏味,及无法克服困难的失落感,来自家长与师长的殷切期望和着急催促,或是不理解与难以感同身受,都可能形成额外的心理负担。一旦负面认知与练琴、学音乐等产生链接,那么,孩子排斥、惧怕练琴,对学音乐打退堂鼓,甚至最终变得不喜欢音乐,也就不难想见了。

现今,许多人已理解到,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练习”、“再一遍”、“重来”,并非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最佳办法。为了顺利“度过难关”,许多人想方设法,教学理论探讨和教材教法研发也相应而生。

有的利用说故事的方式,或是带孩子欣赏不同表演,先建构持续引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再一步步引导孩子克服困难;有的会搭配伴奏,增添音乐的丰富性,并在合奏过程中与孩子“齐心协力”、共享成败;有的则使用不同的教材,让孩子在多样的变化中减低反复练习的枯燥,达到增进技巧的目的。

除开一些例外,像是在音乐方面具有突出的天分与超乎的狂热,或是自幼耳濡目染,练琴对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会自动自发去做的事。因而,在孩子学音乐的路上,家长和师长扮演着吃重的角色。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我认为,鼓励孩子学音乐,实在无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其定位成将来要当演奏家!

诚然,能培养出卓越的音乐家,是社会之福,也是我长久以来的职志。然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我更乐见有愈来愈多人透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对艺术的热情,并将自身透过体验所获得的感受、觉察、想象等能力,应用在生活、工作或其他的学习上,丰厚美感存折、开拓创新视野,进而广泛带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加值”。

或许,这才是任何需要付出辛苦代价的学习,所欲彰显的“殊途同归”之价值吧!
 

 
关键词: 练琴 焦虑 琴童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新闻资讯 | 钢琴网址导航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