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对于热爱钢琴艺术的乐迷来说将大喜过望,因为在不到一周的间隔里,塔马斯•瓦萨里与穆雷•佩莱希亚两位世界顶尖的钢琴大师将先后在国家大剧院登台献艺,两场风格迥异的独奏音乐会既代表了当代钢琴演奏的最高水平,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二人的双雄会也成为了今年10月北京古典演出中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
塔马斯•瓦萨里:李斯特诞辰纪念日当天的特别现身
今年,围绕着李斯特诞辰两百年,世界各地开展了无数的纪念活动,国家大剧院也在国际钢琴系列音乐会中特别策划了8场盛宴李斯特系列。但塔马斯•瓦萨里这场音乐会选定在10月22日其实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因为在1811年的这一天,伟大的匈牙利钢琴大师弗兰茨•李斯特出生,钢琴艺术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同为匈牙利钢琴大师的瓦萨里出生于1933年,他少年成名,8岁时初次登台,此后得到了匈牙利作曲家厄诺•多纳伊的提携。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读书时,他担任作曲大师佐尔坦•柯达伊的助手,后者更以一部斯坦威钢琴相赠。1948年,年仅14岁的瓦萨里就赢得了布达佩斯李斯特钢琴比赛冠军,从此奠定了他作为顶尖钢琴家的地位。自此之后,瓦萨里频繁与阿巴多、海丁克等指挥大师亲密合作,还被萨尔茨堡音乐节、柏林音乐节邀请为贵宾,同时在柏林爱乐、伦敦交响等百余个乐团中担任过指挥,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瓦萨里旋风。
因为地位与辈分极高,瓦萨里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官方日程上也引起了乐迷们的很大震动。事实上,为了能在北京庆祝百年一遇的李斯特诞辰纪念日,瓦萨里甚至推掉了许多来自欧洲城市的邀请。而为了更好地纪念李斯特,大师更独具匠心地挑选了四首曲目——李斯特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李斯特也同样是贝多芬的精神继承人,因此音乐会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开场可谓实至名归。下半场,瓦萨里将演奏继承了李斯特所代表的匈牙利钢琴学派的柯达伊创作的《马罗谢克舞曲》,在音乐会最后,是李斯特传作的贝里尼歌剧《诺尔玛》幻想曲。李斯特曾为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很多歌剧写作幻想曲,这些作品既在音乐会上广受欢迎,也对歌剧新作品的迅速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是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作品。
从贝多芬到李斯特,经柯达伊再到瓦萨里,钢琴艺术的两百年将经由这场音乐会完整地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这将是在李斯特两百年诞辰之时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穆雷•佩莱希亚:传奇钢琴家的传奇之旅
佩莱希亚1947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他四岁开始学琴,同样属于年少有为的代表。1972年,年仅25岁的佩莱希亚成为了第一个赢得英国利兹钢琴大赛的北美钢琴家,由于佩莱希亚当时在国内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以至于当时许多美国选手在得知佩莱希亚参赛的消息时立即退出了比赛。在此之后,他成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音乐家,录制了一批水平极高的唱片,这使他一跃跻身顶级钢琴家的行列。
1990年,佩莱希亚不慎切伤了右手拇指,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都在与手伤搏战。在因伤病告别舞台的几年里,他从研究巴赫的音乐里收获慰藉,并在90年代末痊愈后以一系列巴赫唱片再次震惊了乐坛。2004年,佩莱希亚手伤复发,因此取消了此后的许多演出,包括原定于当年在北京的首演,直到2008年8月才重返音乐会舞台,并在当年年底进行了亚洲巡演,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两场引起强烈反响的独奏音乐会,中国观众在期待了四年之后第一次得以一睹大师超凡入圣的艺术造诣。
此后的三年里,大师的手伤时有反复,但一直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他的音乐人生因坎坷而更加传奇。2011年10月27日,佩莱希亚将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与三年前相比,他选择的曲目更加丰富,不仅有他最擅长的巴赫与肖邦作品,还有贝多芬的第27号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以及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这给了北京乐迷一次全面了解佩莱希亚钢琴艺术的绝佳机会。之后,他还将带着这套曲目在世界各地的多个城市演出,展开这位传奇钢琴家的下一段传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