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的世界,傅聪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他个性独特,博学多才,完美的演奏技巧,优雅的演奏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大翻译家父亲以及那本响当当的 《傅雷家书》,这一切都让乐迷们所津津乐道。他不仅是第一位在国际钢琴大赛上获奖的中国人,同时也是让肖邦深入国人心中的一位大师。
12月21日,78岁高龄、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的著名钢琴家傅聪,将在太原工人文化宫举办诗情傅聪·2013钢琴独奏新年音乐会。
18日晚,跟随傅聪12年的经纪人刘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眼中的傅聪是一个永远觉得时间太少的大师级艺术家。
60岁后才懂音乐
傅聪7岁学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帕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因其潇洒而富有个性的弹奏风格,获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和现在诸多钢琴王子相比,他更喜欢诗人这个称号。
但是,这个7岁就开始艺术生涯的琴童却说自己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经纪人刘燕认为,这是傅聪谦虚的表达,他觉得自己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高深,年轻时在技巧方面或许熟练,但积淀不够,对音乐的理解也就不深刻,每个时期对同一个作曲家或音乐的理解程度都不同,就会觉得昨天‘太淡’。傅聪一辈子都在读谱,觉得永远达不到古典音乐作曲家那样的高度。与刘燕见面时,傅聪从不聊家长里短,诗歌、美学、文学、哲学是永远不变的探讨话题。
敬畏音乐如同敬畏上帝
在刘燕眼里,傅聪是敬畏音乐跟敬畏上帝一样的人,音乐是其付出所有心血的信仰和一辈子的追求。
喜欢傅聪的铁杆乐迷都记得,2005年在武汉演出时傅聪发火那一幕,当时因为台下观众不停地拍照和说话,傅聪两次从琴凳上愤然起身,最后更不惜以挥舞手臂加怒吼的方式维持现场秩序。7年前的事或许傅聪已经淡忘,但同样作为经历者的刘燕却记忆深刻,他为一场演出准备那么久,想把最好的音乐带给观众,但台下聊天的、嗑瓜子的声音让演奏者无法集中精力。这不是只有傅聪才有的严苛,也不是钢琴演奏家特有的要求,而是所有演出都应该遵循的规则,既然你到剧院来听演奏,就应该尊重作曲家,尊重音乐,尊重他。
天真和直率,是刘燕对傅聪性格的概括,天真是因为他关注的事情很单纯,只有音乐;直率是因为,他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有观众说,傅聪弹琴从来不笑,将其与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轻松作比较。对此,刘燕认为这存在严重误区,克莱德曼弹的是轻音乐,而傅聪弹的是古典音乐,两者没有可比性。同时,傅聪不认同当下一些年轻演奏家盲目追求个性、随意更改作品的行为。
大师班讲师
谈到傅聪,很难回避《傅雷家书》,这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
很多人都问家书的事,但现在的傅聪早已不是小孩子了,他自己也几乎不谈这些过往。傅聪的两个儿子非常喜欢音乐,却没有继承他的衣钵,这点似乎与如今如火如荼学琴潮中的琴童家长的想法有很大不同。即便自己的孩子喜欢钢琴,也绝不会让他们参加比赛或是考级。经纪人刘燕说。
众所周知,傅聪是不收私人学生的。但是他在世界各地开设大师班课程,传授音乐心得。傅聪与上海音乐学院签了几年的合约,每年回国一两个月给大师班授课。但是,什么人才能有幸进入这样的钢琴大师班上课呢?刘燕告诉记者,‘大师班’从没有硬性规定学生身份,只要能听得懂他讲的曲子就行,不过听课的很多人在业界已经比较有名。如今傅爷的尊称,已在校园内传开。老师与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因为傅爷诠释的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度和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