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重庆洪崖洞某剧场,看到11岁的儿子叶安宁穿着白色燕尾服在台上如痴如醉地弹着钢琴,约800人来观看演出,货车司机叶正荣觉得一切都值了。为了鼓励儿子弹奏钢琴,每月只有2000元工资的叶正荣和另外一位家长花1.8万元包下剧场,为两个孩子举办钢琴独奏会。(新闻链接)
庞凤山:为孩子办钢琴独奏会的父母很伟大
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普通货车司机,拿出那么多钱包下剧场,为孩子举办钢琴独奏会是很不容易的,这不光是父母对孩子爱与不爱的问题,也是一种眼界的问题。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拥有各种才华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忽略和视而不见而被埋没。货车司机叶正荣和另一位家长对孩子弹钢琴的大力支持,既体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也说明了他们对孩子富于才华的热情关注与细心呵护,更表达了一个为人父母者的浓浓之爱。新闻当中的两位普通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父母虽然没有最好的条件,但一定会给你创造最好的条件。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身处社会底层的父母,收入有限,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但是,他们却不乏一颗爱子之心,只要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甘愿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所谓,这便是普天下普通父母的最原始初衷,也是最伟大之处。
叶和平:货车司机为儿办钢琴独奏会 这事有点疯
孩子喜欢钢琴,没有错,爱弹钢琴,我们支持。父母让他去学学钢琴,在财力允许的范围,无可厚非。可钢琴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那是艺术,学费高,周期长,成名难。别看郎朗现在风光,收入高,当初的艰辛是无人能想象的。平常人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陶冶其情操可以学习,可千万别玩疯了。
这孩子7岁开始学钢琴,如今过了8级,老实说,速度一般,造诣正常。过高的估计孩子水平,花1万辛苦钱办独奏会,虽给孩子锻炼机会,但代价有点大,物不所值。艺术这玩意,需要厚积薄发。短短几年的学艺远未达到登台水平,未来的路还很长,假如能坚持学下去的话,以后的学费还需要很多很多,够货车司机挣的,与其这样物不所值,不如低调努力,辛苦积攒,为孩子未来做好准备。
高万红:挫折,让孩子在风雨中成长
笔者对两位家长的做法不太赞同。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极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自傲情绪。笔者的孩子早在7岁时就写出800多字的作文,在一家省级杂志发表,并先后参加过省市级的古筝比赛,分别获得了金奖和1等奖。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孩子自从幼稚的作文发表和古筝获奖后,产生了心理优越感。这让笔者一度陷入深深苦恼。
自傲自负会对孩子的世界观形成产生错误影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也会使孩子形成与同学、与长辈、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产生莫名的孤独感,在自我认知上落入了一种缺陷。
建议应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挫折来激发孩子们潜能。古今中外很多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不是走捷径的人,是曾遭遇到挫折的那些人。因为选择捷径的人,往往不会珍惜成功的可贵,而在逆境中经历过风霜的人才更理解成功的深刻内涵。给孩子一些挫折吧,让孩子知道要取得点滴成绩何其艰难,这又何尝不可呢!
渝西锋光:艺术无价背后的平等权利
同样是一个钢琴独奏会的梦想,孩子和父母对此寄予的期待却有不同。10来岁的孩子们或许只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自己的演出、听到自己的琴声;而辛苦抚养并培训孩子的家长,满足孩子愿望同时估计还有这样的想法:大家看看,我培育了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孩子!
本人没有批评或取笑家长的丝毫意思。当本该根植和服务于民众的音、体、美等特长或技艺,被冠之以艺术从而门槛和身价都不断提升,继而逐渐远离平凡民众之后,任何一个理智的人,谁还能批评或取笑在倾尽全力给孩子圆一个艺术的梦想时,家长身上偶尔流露出来那点可怜的虚荣?!
一方面是所谓的艺术已经被金钱与铜臭包养,家长只有愿意付出重金代价,才能让孩子接受音、体、美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却是本该传授孩子音、体、美等技艺基础的校园,却无法让孩子们像接受义务教育那样拥有受教权利!
货车司机为孩子举办钢琴独奏会,让人感动的根源在于诠释出四个大字:艺术无价。然而,相对艺术无价更为无价的,或许是这个社会在给予每个人平等地爱慕艺术的权利同时,还应该以单纯艺术的名义——而没有金钱、地位等其他附加条件——给予每个人拥抱、享受艺术,让每个立志高尚的人格,都有被艺术渲染和熏陶的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