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法国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突然患病,原定于前晚在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会在开演前3小时宣布取消,上海交响乐团启动退票、换票和交通补贴的紧急预案,这样的处置获得众多乐迷的理解和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交官方微博陆续发出退票换票指南的同时,网友@上海贝多芬在转发时提出了另一个思路:遇到这类事情,是否可以找艺术新人救场呢?救场对新人来说,或许是成功的一个机遇!的确,名家的缺席,正是新人亮相的绝佳机会13年前的芝加哥,如果没有安德烈·瓦兹生病缺席,17岁的郎朗也不会一夜成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者杨燕迪告诉记者,名家临时缺席,新人顶上,这在欧美已形成一定惯例和传统。如果格里莫的缺席,以百年老团上交的魄力和魅力烘托新人救场,或许能成就一段写入本土音乐史的传奇。但他同时认为,新人的救场需要成熟的音乐生态,需要观众的理解和支持。
救场如救火,成就乐坛薪火相传
1999年,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原本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压轴演出。临演前,安德烈·瓦兹突感身体欠佳,当时的乐坛泰斗伊萨克·斯特恩登台报幕,由17岁的郎朗顶替出场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从此郎朗的人生轨迹被改写。郎朗至今记得那个夜晚,原定曲目演出完了以后,指挥家艾森巴赫突然对他说,今晚挺高兴的,再弹点别的曲子让我们尽尽兴吧。你想让我弹什么呢?弹个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吧。这个超难度的曲目扔给了17岁的少年,而郎朗着了魔似的一直从凌晨一点半弹到将近三点。第二天我的生活完全变样了,所有的大门都向我打开了。
年长些的资深乐迷更能读出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艾森巴赫为何要他弹这支《歌德堡变奏曲》?因为郎朗当晚顶替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就曾在郎朗相同年纪(十六七岁)时,替补过钢琴大家古尔德。古尔德最著名的保留曲目就是《歌德堡变奏曲》,瓦兹以此曲替补古尔德而一鸣惊人,而那一夜,郎朗同样以救场亮相,完美地延续了乐坛传奇。如再要上溯源头,青年时代的艾森巴赫也是在卡拉扬的提携下脱颖而出的。
与郎朗同为柯蒂斯音乐学院师兄妹的青年王羽佳,是欧美舞台冉冉上升的新星。王羽佳同样师从格拉夫曼教授,甚至同样都是通过顶替名家出场而崭露头角。王羽佳最早就因顶替钢琴名家阿格里奇而引起关注,现场演出充满激情和霸气的王羽佳尤以即兴炫技见长,因炫技而备受争议的她却两年内连续为近十位钢琴家当替补,甚至以救场王的名头打开了顶级音乐厅的大门。
迎接新人,需要观众宽容的眼光
这一次,格里莫因病无法登台,要在短短一两天时间里,顶替名家出演,难度和压力不言而喻。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周平担心的是:乐迷们都是冲着格里莫来的,更换演奏家或者更换曲目,恐怕不能让观众满意。上海音乐厅方面也十分担心,如果临时换人,冒着严寒而来的听众能愿意坐下听不知名的B角演完整场音乐会吗?
确实,能够胜任全场两首勃拉姆斯协奏曲的新人不那么好找,但也绝非完全没有可能。其实上交也曾在埃莱娜·格里莫突然患病之后做过救场的预案,在本土钢琴家中寻找合适人选。上交先后找到青年钢琴家解静娴和孙颖迪,不巧一个在国外,一个没有档期。采访中,记者听到有行家建议,上海音乐学院的毛翔宇、王珏等青年师生均以勃拉姆斯见长,虽然名气不如前几位,倒也不妨一试。哪怕有观众对救场新人难以接受,至少可以在退票之外可以给观众多一种选择。
从观众角度而言,虽然救场者的表现无法与成名大师比肩,但是新人登场的风发锐气,与乐队全新磨合中的火花,甚至一些细小的失误,都是音乐会现场的魅力元素。而以开放的头脑和宽容的眼光迎接新人登台,也是真正的爱乐者(不仅仅是追星族)应该具备的艺术素养。
事实上,上交也曾有过救场成功的先例。2011年,钢琴家大卫·弗雷在离演出还有10天时发来邮件,因仅一个多月的女儿生重病,不得不取消与上交的合作演出计划。因为有10天准备时间,上交找到了华人青年钢琴家孙梅庭出任救火队员,演出相当完美。
也许,我们可以期待,随着国内演出经纪业的不断完善发达,随着更多新人逐渐进入商业演出备选名单,下一次,乐团、名家、新人能够联手,以救场谱出一段全新的华彩乐章。我们的舞台,等待下一个明日之星的诞生,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