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我国古代著名律学家对“律学”的贡献

  来源:广东省乐器协会  作者:工凡  浏览次数:557
        我国古代律学家与律学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因为一些名词、名称看起来非常生涩。如:律吕、弦律、管律、琴律、三分损益法、新法密率、宫调、犯调、旋官、四宫、清商调、工尺七调、燕乐十八调等等。但是,当你认真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些名词、名称离我们也很近。弹钢琴的人都弹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十二平均律就是我们平时弹过的“半音阶”,它源于朱载堉先生的“新法密率”。这些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体现。

  律学是一门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学科,律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乐器制造和音乐表演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一些律学知识,特别是知道我国古代律学家对律学的贡献,是非常必要的。

律学家京房

  京房(公元前 77 ~前 37 ),我国汉代著名律学家,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东君顿丘(河南省清丰西南)人。京房在律学史上是一个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推演三分损益法而成的扩大应用变律的“六十律”学说,同时他提出了否定管律采用弦律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于秦汉以来独尊三分损益十二正律,独尊管律的传统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著有《京氏易传》三卷。

  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在他的著名《长笛赋》中记述了京房改进西北民族乐器“羌笛”的诗句:“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律学家荀勖

  荀勖,我国魏晋间著名律学家,颖阳(今河南省许昌)人。荀勖在律学上的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尺度的考古研究,以此制定律尺;二是在笛律的创制上,解决了“笛口校正”的问题,成为古代声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创举。

  荀勖先是掌管宫廷乐事 , 曾研制笛律 12 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 (274) 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等依刘向《别录》 ( 见《别录》、《七略》 ) 整理宫内藏书。由于工作繁重,他上书辞去乐事,专心致力于图书的校勘编次,用了大约 6 年时间 , 对 10 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 , 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 ( 又称《魏中经簿》 ) 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 16 卷,著录图书 1885 部, 20935 卷 ( 《隋书·经籍志》记为 29945 卷 ) 。目录共分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其甲部记六艺及小学 ( 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收录经部书 ) ;乙部记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 相当于《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收录子部书 ) ;丙部记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 将《七略》中春秋类目以外的史书,收录于此 ) ;丁部记诗赋、图赞、汲冢书 ( 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 ) 。其中汲冢书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宁五年  (279) 在汲郡 ( 今河南汲县 ) 古墓中发现的古文简牍文献。此外,又集佛经目录,附于四部之后。

  荀勖的《中经新簿》现已失传。根据文献记载 , 《中经新簿》虽然只记书名、卷数,对撰写人略作释语 ,  并无提要,著录方法也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根据《七略》以后 300 年中的学术变迁 , 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庋藏的方便,因袭郑默的《 中经 》,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献分类格局,构画出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律学家何承天

  何承天 (370-447)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郯城 )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自幼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幼年从学于当时的学者徐广。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卒。承天通览儒史百家,经史子集,知识渊博。精天文律历和计算,对天文律历造诣颇深。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 3.1429 ,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何承天兼通音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何承天在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解决了从仲吕还生黄钟不能回到本律的问题,他曾提出了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这种新律已完全能够回到黄钟本律上,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基本上达到了十二平均律的要求,这是律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另外,何承天还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宣扬无神论,《报应问》、《达性论》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颜延之等的辩论,见于《弘明集》与《广弘明集》。《宋书》、《南史》均有传。他还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律学家蔡元定

  蔡元定( 1135 ~ 1198 ),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辨》、《蒸乐原辩》、《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解》、《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 < 玉髓真经 > 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等十七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和《续编四库全书》、《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庐峯蔡氏族谱》、《朱子全书》或其他专门类书。殊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时代久远而湮没无稽。

  蔡元定是一位著述全面丰硕、思想深邃卓越的著名学者,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惜均语焉不详。为重现先祖之生平,发扬先贤之精粹,特参考《宋史·蔡元定传》、《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朱子全书》、《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庐峯蔡氏族谱》、《湖南蔡氏家志》、明《嘉靖建阳县志》、《建阳县志》、《莒口镇志》、《道县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旁搜远取,细加考订,爬梳充实,撰成此大事年表,以供学界研究之用。

  蔡元定在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十八律”的重要理论。蔡元定的学术生平高,著作颇丰,有《律吕新书》两卷;卷一是《律吕本原》共十三篇;卷二《律吕辩正》共十篇。重要著作有《燕乐原辨》,但是已经轶失。还有《宋史·乐志》,录存数百字,称《燕乐书》。

律学家朱载堉

  朱载堉( 1536 — 1611 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 1545 年),年仅 10 岁的朱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成为郑王的继承人。

  朱载堉虽然贵为王子,但生活道路并不平坦,这与他父亲朱厚烷的经历有关。朱厚烷曾被囚禁,朱载堉当时刚十五岁,他“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明史·诸王列传》)在这期间,朱载堉布衣蔬食,发奋攻读,致力于乐律、历算之学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

  隆庆元年,朱厚烷冤案平反,次年,朱载堉结束了“席藁独处”的生活,重回宫中。万历十九年( 1591 年),朱厚烷病逝,朱载堉为世子,本可承继王位,但他上书皇帝,甘愿放弃。有司认为,“载堉虽深执让节,然嗣郑王已三世,无中更理,宜以载堉子翊锡嗣”(《明史·诸王列传》)。即使如此,载堉也不答应,他“累疏恳辞”,执意让爵,从他父亲卒年起,直到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经十五年七疏之后,神宗皇帝才予以允准,“以祐橏之孙载玺嗣,而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让爵之后,他自称道人,迁居怀庆府,潜心著书,过着纯粹学者生活。

  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明史》本传说他“笃学有至性”。在“席藁独处”期间,他潜心著述。在恢复了王子身份以后,他仍然以学问为主,务益著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嘉靖二十九年( 1560 年),他著《瑟谱》,万历九年( 1581 年),他完成《律历融通》等书;万历十二年( 1584 年),又完成《律学新说》。万历二十三年,朱载堉“上历算岁差之法,及所著乐律书,考辨详确,识者称之”。(《明史·诸王列传》)这里提到的“乐律书”,即《律学新说》,而“历算岁差之法”则包括《律历融通》四卷、《圣寿万年历》二卷、《万年历备考》三卷、《音义》一卷。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朱载堉献其新近完成的《律吕精义》一书(包括内篇、外篇)。万历三十一年( 1603 年),著成《算学新书》;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上《操缦古乐谱》等著作。此外,尚有不明撰述年月的《乐学新说》、《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嘉量算经》、《圆方句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上述著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乐律全书》中。

  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在其《律学新说》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吕精义·内篇》卷一中,他对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是故各律皆以黄钟……为实,皆以应钟倍数 1.059463 ……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为了阅读方便,引文中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原文中的汉字数字。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各律相应弦长,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这也正是现代国际音乐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朱载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创建十二律的过程中,朱载堉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朱厚烷精通音律学,他对儿子说:“仲吕顺生黄钟,返本还元;黄钟逆生仲吕,循环无端。实无往而不返之理。笙琴互证,则知三分损益之法非精义也”。(《律吕精义·序》)朱厚烷坚信旋宫转调能够实现,同时又明确指出传统三分损益法不可取,这对朱载堉有很大启发。正是在他父亲及前人工作基础上,朱载堉最终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发明。

  围绕着十二平均律的创建,朱载堉成功地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例如,为了解决十二平均律的计算问题,他讨论了等比数列,找到了计算等比数列的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求解十二平均律。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运算,他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方运算,并提出了一套珠算开方口诀,这是富有创见之举。他还解决了不同进位小数的换算方法,作出了有关计算法则的总结。在数学史上,这些都是很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分不开。朱载堉在研究音律学的同时,对计量学和度量衡的演变也做了考察。他亲自做了累黍实验以确定古人所说的尺长。为了确定量制标准,他测定了水银密度,测量结果相当精确。他从理论上辩证说明了“同律度量衡”之关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朱载堉注重实践、实验和实测,他特别注意把自己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去检验。例如他提出的名为“异径管律”的管口校正法,就是从数学中推导出来以后,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证明了它的确有其效。他的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实验事实,如管口校正实验、和声实验、累黍实验、度量实验等,就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方法。

  朱载堉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明代科学和艺术史上的一颗巨星,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关键词: 律学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咨询热线
4000-444-004
微信调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