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乐,所以震撼人的心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那些优秀的音乐家,他们强大的感染力足以跨越懂不懂的疑问。2月27日去世的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便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
克莱本的传奇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回顾历史,他赢得1958年首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头奖,既证明艺术成就可以视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确认优秀的艺术家能够超越国与国的隔阂迷倒所有人。坊间流传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那个用皮鞋敲打联合国讲坛的赫鲁晓夫,是如何同意给他头奖的经过。在留下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录像中,终场时我们能看到赫鲁晓夫如何为克莱本的演奏喝彩与鼓掌,他在包厢里的表现和现场那些热情的观众如出一辙。
克莱本留下的大部分录音是他在获奖之后回国录制的,录像则以莫斯科的现场为主。最让人感动的,是克莱本与康德拉申指挥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两首协奏曲因其旋律优美,情感磅礴宣泄而得到演奏家和听众的喜爱。尤其是第三钢琴协奏曲,因为技巧上的艰难和对演奏者体力的苛刻要求,成为钢琴家演奏水准的试金石之一。当年这位24岁的年轻人,已经颇具古典学派大师的风度,优雅而高贵的气质,端正而不滥情的触键;当年的莫斯科爱乐,亦是一杯透明浓烈的伏特加酒。克莱本与乐团的竞奏在气势上旗鼓相当;在乐团全奏的乐段,他的钢琴独奏声部犹如点燃这杯烈酒的一根火柴,使得音乐厅里的气氛犹如烈火熊熊。然而,这并不影响他所擅长的歌唱性、抒情性表达。
无论当年俄罗斯人给了克莱本多么高的荣誉,给了他多少场音乐会,他终究是个年轻人,一个承受不了美国英雄压力的艺术家。上世纪60年代之后,克莱本经历了演奏上的停滞期,唯一留下影响的是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钢琴比赛。1978年他宣布退出舞台,10余年后又回归音乐厅。克莱本真正的巅峰期仿佛昙花一现,只存在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短短的几年,但其珍贵的演奏艺术,很幸运地凝固在了唱片和影碟中,教人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