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钢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泡桐变身摇钱树 农户“拨琴弄弦”年入上百万!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230

河南省兰考县,因当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那里种植泡桐树治理风沙而闻名。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焦书记当年种下的泡桐树,不但让兰考摆脱了风沙,更让当地人摆脱了贫困。这些泡桐树,正在成为各种民族乐器的重要材料,成为兰考县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

  农村乐器大生意 特色产业致富经

  清晨一大早,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就忙着清点进货的泡桐原材料。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总共多少块?

  送货商:305。

  徐双卫:一共是8540元,直接打你卡上吧。

  送货商:打卡上呗。

  键盘一敲,通过网上银行转账,不到一分钟,徐双卫和送货商之间就完成了这笔交易。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你家里还有多少,继续收,反正是只要是桐木老梁这一块,有多少,要多少,钱上你放心。

  出手大方的徐双卫以前在外地打工,做过泥瓦匠和建筑工人,每月才挣1000多块钱,后来看到很多乡亲们用当地的泡桐树做乐器,就回家跟着父亲学会了做琴这门手艺,之后又跟着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做学徒。2006年,徐双卫在自家的小院里开了这家古琴作坊。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这都是兰考的泡桐,今天刚送来,你看这老梁子。这边是木工师傅。他们的车间。这边是咱的漆工师傅,油漆。他们是两口子。

  别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从木工车间、喷漆室、到晾琴房,制作古琴的各道工序在这里都一应俱全。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好像有些地方磨得还是比较轻,再重一点,再擦的再细一点,还是不够光。

  徐双卫妻子在家里主要负责水磨这道工序,这做琴的手艺也是徐双卫手把手教的。现在,夫妻俩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挣钱,地里的农活也不耽误。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现在在家一出门就是我的地,该收庄稼咱也收收,很方便,家里面和地里面都不误。

  除了夫妻俩之外,徐双卫的这个家庭作坊还雇了5个人做工,大部分都是本村的村民。在徐场村,一个熟练的做琴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六七千元。

  徐双卫正在制作古琴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现在都是多劳多得。他们干得多,挣得也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大概一个月多少钱?

  徐双卫:大概一个月就是一万多块钱吧他们两个。要琴是吧?现在需要多少呢?你现在你再等一下好吗?现在忙不过来,要等几天货才能出来。

  这已经是徐双卫今天接到的第三个电话了,全都是客户打来要货的。徐双卫说,2008年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古琴,生意开始变得异常火爆,现在订单根本不用发愁。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现在基本上能做多少,能销多少。

  徐双卫介绍,一把普通的古琴,利润大概有30%,如果是高档古琴,利润则会更高。

  徐双卫:这是一款高档琴,这个琴现在几乎没有存货,就剩这两张了这种琴,这纯生漆的。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这个利润能达到多少卖一台?

  徐双卫:这个利润能达到40%吧。

  装好琴弦,徐双卫打算试试这把古琴的音色。多年的经验,让徐双卫不仅会做琴,也会弹上好几首曲子。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你光干这个东西不行,必须要懂一点。

  徐双卫说,现在他家做的古琴每年能销售2000多台,除了国内市场之外,最远已经卖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年下来能赚多少钱?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双卫:一年不多,40、50万。

  四年前,徐双卫家里买了可以送货的小汽车,现在正计划着在县城里买房。夫妻俩说,以前想都没想过作为一个农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

  徐双卫妻子:现在挺好,挺满意。

  徐双卫:现在生活很好,比以前强太多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比出去打工也强多了吗?

  徐双卫:出去打工一年挣个万把块钱,还不如现在一个月,半个月呢。

  徐场村全村400多户,没有一户外出打工,家家户户都做琴,走在村里,到处是琴声回荡。不过路上,记者被一曲悠扬的琵琶声所吸引。

  这位正在弹奏琵琶的老人叫徐凤楼,今年68岁了。20多年前,他跟着上海来的师傅学习了制作琵琶的手艺。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凤楼:他说你想学啥,我说啥难学我学啥,他说琵琶难学,我说我就学做琵琶吧。

  学会了制作琵琶的手艺后,徐凤楼就在自己家开了这家简单的家庭作坊。制作琵琶的难度高,制作周期也最长,所以徐场村全村会制作琵琶的只有两家,不过利润却比制作古琴、古筝要高得多。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凤楼:琵琶比古筝利润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比它能高多少?

  徐凤楼:那要高个60%。

  制作乐器首先要把这些原木材自然阴干,通常要在屋里晾晒七八年才能开始制作,再加上琵琶制作起来用料多,难度又高,所以徐凤楼制作的这些琵琶最低的能卖到两三千元,最高则能卖到两三万元。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凤楼:这一块卖坯子的时候都得七、八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您这用这个老红木做好的琵琶能卖多少钱?

  徐凤楼:至少要卖三万。

  十年前,儿子徐会彬跟着父亲学会了做琵琶的手艺,现在父子俩在家一起经营这个家庭作坊,平时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就父子俩一起在家制作琵琶。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盈利大概一年赚多少钱?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彬:一年三十万左右。农忙的时候该种地种地,不忙的时候就做琴。

  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家庭作坊里,父子俩每年农闲时间就能挣到30万元。徐会彬告诉记者,现在正是购买乐器的旺季,基本上父子两个做出来一把就能卖一把。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彬:基本上没存货,库存没有,现在暑假买琵琶的比较多。

  在屋里角落摆放的这台电脑,是徐会彬的宝贝。现在,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客户都是徐会彬通过网络开发的。

  徐双卫和徐凤楼父子一起制作乐器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彬:两年前开始做这个网络销售,,去年生意比较好,去年老客户,网络销售的客户都比较多了。最远的卖到新加坡、台湾,还有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

  像徐双卫和徐凤楼父子这样,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乐器一年能挣几十万,在徐场村还算是赚得少的。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这是我的爱人,这是我岳母,这是我老母亲,这是我雇的人。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两位老妈妈都下手做了。

  他叫徐会波,经营这家制作古筝、古琴的神韵古琴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妻子、母亲、岳母、姐姐,弟妹,基本上是全家齐上阵,再加上自己雇的人,现在家里开办的这个小工厂已经有17个人了。徐会波说现在生意好,所有的人都在为赶制订单忙活着。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个月销量能多少?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一个月现在就是,古筝古琴加起来,现在我做两样,就是300台到500台左右。

  徐会波说,这几年生意是越来越好,民族乐器的市场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 3岁到5岁的小孩子,你看都开始想学这个。大学更不用提了现在乐器是真离不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市场很大。

  徐会波:对,市场很大。

  徐会波三年前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他的神韵古琴坊正在由原来的贴牌生产变成现在的品牌销售。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现在咱自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相当于自己的品牌,老师琴行都得认可,你认可,咱有品牌,越卖越好。

  现在,徐会波制作出来的古筝、古琴,销往全国各地,最远的已经卖到韩国和美国。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每年我们现在就是卖的有快上百万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比以前打工好太多了?

  徐会波:比打工好太多了,车子、房都有,现在车子都两三部车子。

  徐会波包装自己的产品

  一大早,徐会波准备去住在隔壁的邻居徐二排家催货。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我要的琴弦啥时候出来,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还得几天。

  徐会波:这个急着用。

  徐二排:急着用也没办法,我现在扬州的货还没出来呢。

  他叫徐二排,在徐场村主要制作琴弦。十年前,徐二排在东北的一家建筑工地打工,最多的时候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当时他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的人开始制作乐器,于是动起了学做琴弦的念头。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兰考这一块不是做乐器多吗,想就是在兰考这一块唯独缺就是做琴弦这一块,当时就看好这个市场。

  打定了主意,徐二排从东北转战到扬州和上海,用4年的时间学习了如何制作琴弦。2007年,他回到徐场村,在家里办起了这个星光琴弦厂。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这边是厂房,那边是住。这种材料就是德国材料,人家带有德国的标志。他这个就只能说是钢的含量纯度比较高,像国内的弹出来的声音就比较闷,像德国的人家弹出来就比较清脆。

  因为选用的是上等的原材料,徐二排生产出来的琴弦音色好,因此村里制造民族乐器的老乡们都是从他这里进货。民族乐器红火的市场,也带动了琴弦的销售,更让徐二排觉得自己在十年前的选择没有错。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一年下来就是不到30万块钱。

  两年前,徐二排花了15万盖起了这栋二层小楼,家里也买了一辆小汽车。现在,徐二排的星光琴弦厂生产的琴弦不但提供给本村的民族乐器生产厂家,还销往全国各地。不过,这似乎并不能让徐二排觉得满足,目前,他正在琢磨制作高附加值的产品。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这是做丝弦的机器。以前古代人不是都是用,没有钢丝不是用丝线做弦嘛,我也想走那条路。

  目前,可以制作丝弦的厂家主要有厦门和北京两个厂家。因为原材料是用上等的蚕丝经过名贵的药材浸泡,所以丝弦的造价也要比用钢丝制作的琴弦贵得多。徐二排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琢磨研制出来的一台用来做丝弦的机器。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二排:这机器就是我自焊的架子,自己改装,都是自己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能用了吗?

  徐二排:能用,我已经把货都卖出去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做出来的货能卖多少钱?

  徐二排:400块钱一套。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其他的货呢?

  徐二排:其他的就是80。

  徐会波制造的琴弦

  记者在徐场村的走访中发现,从琴弦、到贝雕、木雕,制作乐器的各种配件都应有尽有。为了了解整个村里的情况,我们找到了徐场村村支书徐青军的家。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徐书记,这是您家是吧?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支部书记徐青军:对。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家也是做乐器的啊?

  徐青军:是的。

  徐青军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走在村里的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都在自家院里忙活着。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支部书记徐青军: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做,你看这一户。

  徐青军告诉记者,在徐场村,有60%的村民都开有制作民族乐器的家庭作坊,剩下的40%村民也几乎都在村里给这些作坊打工。这些年,很多在外面打工的村民也都回了家,不但比外面挣钱多,也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大问题。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支部书记徐青军:现在外边也挣不到多少钱,在我们村一个月挣7000、8000,现在得。那以前打工是2000、3000,最多,现在在家,还能照顾小孩子,还能照顾地。变化都不小,现在我们村600多个人,60辆车,小车。

  无心插柳柳成阴 泡桐变身摇钱树

  焦裕禄当年栽下的泡桐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现在,兰考县固阳镇的民族乐器产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4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多万套。那么,当初焦裕禄治理风沙种下的泡桐树,又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树的呢?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这棵泡桐是焦书记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老百姓称它为焦桐,焦书记当年也没想到,现在给我们撇下大批的泡桐,宝贵的泡桐资源,现在组成乐器,变成一个大的产业,富了一帮老百姓。

  这棵已经长了52年的泡桐树,就是焦裕禄在1962年在兰考工作时亲手种下的。当年,焦裕禄发现地处黄河故道的兰考县多为青沙地,非常适合种泡桐树,于是大面积种植泡桐树来抵御风沙。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你看这个,这土壤,清沙地,含沙量特别大,比较疏松,你做乐器就是越疏松材料越好。

  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能连焦裕禄也没有想到,兰考县青沙地种植出来的泡桐树,不但可以治理风沙,还是制作乐器的上等材料。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这个宽的年轮,工整性能好,那个弹起来声音很洪亮,如果外地的泡桐弹起来声音很闷的,发闷,带钢音。

  汤二法除了是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的会长之外,还是当地主要加工生产泡桐板材的供应商,当地人都亲切的叫他板爷。他告诉记者,兰考县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泡桐板材供应基地。那么,兰考县堌阳镇的村民们又是怎样发现泡桐树可以用来制作乐器的呢?

  兰考县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我们是第一家制作乐器的厂子,起初是我的父亲在做。这个就是我的父亲。这是我们请来的,上海请来的琵琶制作师张师傅,这是第一张上人民日报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这一位名叫代士永,是兰考县堌阳镇民族乐器制作的第一人。起初,代士永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主要用泡桐树制作灶台用的风箱,销往上海。

  兰考县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风箱销到上海以后,被上海的制作师傅发现了,当时他们是做板胡,用的江浙一代的泡桐。他们发现了这个风箱拉出来的声音,我给你听一下,就是啪啪的这种声音非常好,看这个板材感觉特别好。

  代胜民父亲当年制造的风箱

  上海的师傅辗转来到兰考找到了代士永,从此,当时还在做木匠的代士永就成了上海制造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没过多久,木匠代士永也开始打起了做乐器的主意。

  兰考县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我父亲发现,这个板材给大家送过去,他们做成乐器,那个价格很高。我们这个价,板材那个时候还很便宜,总觉得附加值太低,我们好像亏了一样。后来我父亲一直有一个想法,就说这个乐器我们能不能去做。

  解说:一个做风箱的木匠想改行做高雅的民族乐器,这个念头在当时连白面馒头都吃不起的兰考县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兰考县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电都没有,路也没有,所以当年那个乐器的话,应该只有在大城市里,像一些北上广这样一些城市里。你做这个东西,所以很多人都提出来一个很大的疑问。

  然而不顾大家的反对,代士永东拼西借了十万块钱,在1988年开办了兰考县第一家制造民族乐器的厂家,中州乐器厂。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他又高薪聘请上海乐器厂的师傅来到兰考指导。现在,堌阳镇徐场村很多开办家庭作坊的村民都是从中州乐器厂打工学会的这门手艺。不到十年时间,制作古筝、古琴、琵琶等各类民族乐器的大小厂家在堌阳镇遍地开花。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你看今年增加了,原来是97家,现在是103家,增加十多家,明年我估计增加30家,增加30家到40家。

  这天,来自马来西亚的客户来到中州乐器厂洽谈订货,他们定走的是刚刚申请到专利的新产品。近几年,一些走在市场前端的厂家慢慢开始研发新的产品,并且申请了专利。

  2011年,这个集二胡、古琴、三弦与箜篌等多种乐器于一身的文琴在马来西亚亮相,马上吸引了世界各地人的眼光。

  兰考县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这个琴是叫文琴,是在2003年的时候发明出来的。这个琴发明出来了,也受到很多客户的一个喜爱,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新的乐器。在2010年的时候,很荣幸地进入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被它们永久地收藏,这是对我们这个发明这个文琴也是一种肯定吧。

  兰考县华韵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顺海:你看这边是钢琴的声音,这边是古筝的声音。

  这款名叫新型转调筝的乐器,是兰考县华韵乐器有限公司在2009年研发的,申请专利之后,很多客户慕名而来。

  兰考县华韵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顺海:古筝缺两个音,4和7。新筝这一块,左边这一块4和7都有了。为了弥补古筝的缺音少律,所以说发明了这个筝。

  现在,这款新型转调筝投产之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目前,兰考县堌阳镇103家生产乐器的厂家,已经有70多个厂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开始出现。

  这张古琴泛音幽雅飘逸,散音深远厚重,按音柔润而略带忧伤,是用50年的泡桐树制作而成,价值750万元。旁边用鲍鱼壳镶嵌,琴身用金丝线描绘了56个福字。在今年深圳的文博会上,一亮相就吸引了中外客户的眼光。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这个琴是50多年的老房梁,老泡桐。这个古琴你挖的好的声音好,出来琴更漂亮,一点一点的试一点一点的试,完成了3年。光镶这个金线就用了一年,一年的时间。

  目前兰考县堌阳镇已经成为国家乐器音板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各类创新产品也成功走向世界各地。可是红红火火的生意却让当地很多村民开始发愁了随着市场需求加大,用地和专业人才的紧缺,开始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产品供不应求 但是专业人才紧缺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有货啊,哪个琴,有货吗?要50个,现在没那么多了现在,应该有20几个。

  像这样打来要货的电话,徐会波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他现在担心的不是订单,而是自己的生产能力跟不上订单的需求。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会波:供不了那么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做不出来?

  徐会波:做不出来。

  一面是红火的市场需求,一面是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和人工。这让徐汇波很着急,在徐会波的这个家庭工厂,可供生产的用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有的生产工序不得不搬到了院外的露天工地上进行。

  徐会波:想扩大生产,关键这个就是地不好,很困难这个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挨家挨户都面临着。

  徐会波:对,挨家挨户都面临着这个地,就是院子太小。现在也没有地方搬,也没有土地。

  除了用地难,制作乐器的专业化人才严重短缺也是摆在各个生产厂家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现在工不好招,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东西。做古筝、做琵琶、扬琴、二胡,没有专业的地方培养这些人才。

  针对目前兰考县乐器行业存在的这些难题,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已经积极开始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专业化人才。堌阳镇政府也正在筹备建设民族乐器工业园区,总投资1.5亿元,计划建成3.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办公用房。

  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党委书记徐怀彬:我们总的规划是1080亩,现在目前已经有9家企业入住,你看这边是建成区,这个地方是正在建的一个地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还正在建是吧?

  徐怀彬:正在建。这才是9家,如果是1080亩地,能完成的情况下,总共有40家企业能入住里面。提供一个平台,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聚集效应。只有形成集聚效应之后,才能从产品质量上,从用工上,从各种管理上,才能上得去。将来才能使这个产品逐步地走上正轨。

  正在建设中的民族乐器园区

  【半小时观察】

  在兰考,记者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一间间很不起眼的农家院,每年的产值居然都可以达到百十万元。当年为治理风沙的种下的泡桐,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树。这样的变化确实令人惊叹。回顾兰考的乐器产业发展过程,也许会让我们看到发展地方经济的新钥匙。这其中,当地泡桐品质好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地人有开发制作乐器的眼光和胆略,有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过,在替兰考高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水平的现实。农民各自为战,制作工艺、生产环境、质量稳定程度、高端产品稀少等,都是最现实也最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新的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完善中。它将集加工、贸易、服务于一身,从基础做起,向高端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用地不足、工业化水平低的问题,还将实现产业层次提升的战略布局。兰考正在用现代的商业思维,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新闻资讯 | 钢琴网址导航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