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琴声曼妙;舞台下,一位扎着马尾辫、看上去与学生们一样年轻的女老师与其他所有观众的心情都有所不同。过去四年,她眼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从音乐的叩门人成长为琴艺精湛的青年演奏家,心中况味自然不同。
谢幕时,人们把鲜花和掌声不仅送给两位年轻的演奏者,更送给这位为她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的年轻老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张又丹。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音乐)项目负责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评委等诸多责任和荣誉集于一身的青年钢琴教授,张又丹与她的学生们一起在黑白键上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了梦想和感动。她用自己探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钢琴教学法和为人师表的耐心与热情,为建设钢琴之城的深圳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芬芳桃李,在这座城市传播着洋溢青春和希望的琴音。
独门秘笈触动心灵之声
她从来不会直接说‘这是错的’或‘那才是对的’,而是放低姿态,跟我们分享她的音乐心得,引导我们去理解旋律线条的走势,把握音乐风格的特征,让那些音乐化作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样,好的音乐自然而然就流淌出来了!曾经在张又丹门下学习四年钢琴并获得第十三届香港(亚洲)钢琴公开比赛肖邦作品组一等奖的黄希陶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黄希陶的说法得到了倪旻、江嘉雯等同学的印证。倪旻对记者透露,自己的老师别看在课外总是笑眯眯的,如沐春风,但在课堂上却非常认真严谨,追求完美:她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去引导我们认识那些曲子的奥妙和关键所在,而且鼓励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江嘉雯也说:张老师对演奏的细节特别看重,常常会要求我对乐谱上细微的地方反复弹奏,弹出不同类型的感觉来。这种悉心的指导让江嘉雯获得了第五届香港国际音乐艺术大赛钢琴成人组银奖。
在外人看来,从事大学钢琴教育仅8年就在国内同行中崭露头角的张又丹似乎有一些独门秘笈。这种秘笈究竟是什么呢?
若看履历,张又丹在钢琴界的确属于根红苗正。7岁学琴,因在全市少儿钢琴比赛中展露天赋而被老师推着走上专业路线。1996年以全国钢琴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作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的录取条件极其严格,尤其是钢琴专业研究生,常常整整一届都不录取一名。所以,张又丹在本科毕业后以钢琴专业及综合成绩总分第一名成绩直升读研,成为当年中国音乐学院在全国录取的唯一一位钢琴专业研究生实属不简单。2003年,张又丹戴着硕士帽回到深圳任教,从此一心扑在钢琴教学上。
如此辉煌的履历还不足以解释张又丹在艺术教育第一线取得的那些突出成果。8年间,她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以方法科学、因材施教、发挥特长、注重实践为核心要领的现代钢琴教学法,不仅受到学校和《乐器》等权威杂志的肯定,更因其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而迅速应用到课堂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套钢琴教学法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应用于实践。由于深圳大学钢琴专业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之前的基础阶段在不同的老师门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习惯。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张又丹在前人经验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制定了一套涉及到24个大小调、不同类型的弹奏技术练习,用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来引导学生规范演奏,并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认识和熟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演奏方法,为以后的进步奠定扎实根基。面对一个新学生,不论学生的弹奏程度如何,张又丹都会在其原有基础上,加入一套方法科学的弹奏法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演奏手法后,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任何类型的音乐作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只是会演奏已经学过的曲目。
对不少钢琴教师来说,习惯于恪守陈规,按照既有的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辅导。而张又丹则不满足于此,她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其量身打造一个属于个人的学习计划,努力去发现学生弹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哪怕是演奏同一首作品,都能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弹奏手法,让琴键上流淌出的琴声更富有个性的光彩。
曾经,有一位天赋突出的学生,最开始对张又丹布置的简单练习曲不以为然。然而,当张又丹为其示范不同演奏的差别之后,这位小天才渐渐意识到这些简单练习曲中的奥妙。过了一年之后,终于有心得的她才告诉张又丹:张老师,我知道你当初为什么要我做那样的训练了。 曾获第十五届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中国作品演奏组最佳演奏奖的倪旻也告诉记者:我最初从电子琴转练钢琴,技术不够规范。是张老师的坚持和耐心,让我重新认识了黑白键,从而有了日后突飞猛进的进展。
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徐晓琳对张又丹的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表示:一切创新都离不开必要的规范。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音乐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许,这就是张又丹钢琴教学的成功秘笈。
让所有学生走到舞台中央
作为一位有才华的钢琴硕士,张又丹在8年前没有选择做一名独奏家,而是回到了校园中,为那些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张又丹表示,自己喜欢那种做老师的感觉。跟学生交流、看他们成长的过程是最满足、最快乐的。
8年来,张又丹先后带出了两届毕业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在工作一线挑起了大梁,有的进入了欧美国家一流的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有的走上了国内外的表演舞台。对张又丹来说,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所知对这些学生们倾囊而授,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付出的快乐。无论是表演的舞台,还是人生的大舞台,让所有学生都走到舞台的中央,正是她所希望的。
在教学中,张又丹特别注重实践的作用。她一直认为,光是躲在琴房里练得再好也还不够,只有站到赛场和舞台中央,面对着评委和观众,才能够实现艺术的真正归宿。因此,张又丹身体力行地给学生们创造各种观摩、比赛、演出的机会,让他们走到舞台上去锻炼自己,检验和巩固教学的最终效果。
今年6月的这次毕业音乐会上,22岁的江嘉雯坐在钢琴前淡定自若,挥洒自如。然而观众恐怕想不到,仅仅在一两年前,江嘉雯还常常在公开场合怯场。张又丹发现这样的问题后,便经常带她和其他同学去参加国内不同规格的钢琴比赛,有机会就上台表演,并及时帮助她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磨练,江嘉雯在舞台上渐渐散发出自信的光彩,连连获得钢琴比赛金奖。去年,维也纳交响乐团在深圳音乐厅演奏,还专门邀请江嘉雯上台合作演奏。
在课外,张又丹是她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知心姐姐式的老师。由于年龄接近,平易近人,总是带着满面微笑的张又丹常常成为学生们的倾诉对象。倪旻对记者透露,不少女生碰到什么烦恼,甚至会给张老师打电话哭诉。这时,张又丹就会专程赶过来陪这些女孩子们一起度过,带她们去听音乐会、散步,平复一下心情。
除了在大学任教,张又丹也没有放下对低幼儿童的钢琴教育。在工作之余,她会到著名钢琴教授但昭义创办的钢琴艺术中心辅导那些小小孩儿们学习钢琴。虽然要从最初的坐姿、触键等基本东西教起,但张又丹并不觉得大材小用。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掌握规范的弹琴技巧,以后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这让张又丹感到很有成就感。
走上教坛8年来,张又丹培养了48名钢琴学生。这些学生中,许多都获得了国内外多项钢琴专业大奖,包括国际奖项26项、国内奖项113项,如此高的获奖比例在钢琴教学领域是少见的。而张又丹本人获得了50多项奖项,其中国际奖项7个、全国奖项9个。从第十三届香港(亚洲)钢琴公开比赛杰出导师奖、第五届香港(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优秀导师奖、2010年亚太青少年国际器乐锦标赛优秀指导奖,到第三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指导教师奖、第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优秀钢琴伴奏奖等,一座座沉甸甸的奖杯,印证了一位年轻钢琴教授的无悔付出。
这些沉甸甸的成就,并没有让张又丹有一丝的懈怠。正如她喜欢的一首歌中所唱的: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张又丹正是用自己的才思、勤勉和热情,在那黑白键的起起落落间种完桃李种春风,让音乐之花漫山遍野,让年轻的果实饱满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