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钢琴网
钢琴调律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听张昊辰钢琴独奏音乐会

发布日期:2023-09-02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46

  5月24日听张昊辰的独奏音乐会。记得当年听他在凡·克莱本比赛的录音,无论弹什么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落指极其干净。许多人认为这是他近年最重要的演奏特性之一。这个特性也同样表现在这场音乐会中。

  他选择了两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K380和K159)作为开场。要在音乐会上把斯氏的奏鸣曲弹到精益求精绝非易事,难点主要在于对音色清晰度的把控。面对这个超过千人的大剧场,张昊辰毫不畏惧,出来的声音绝无折扣,律动的变化适中。K380中的几句音阶证实了他娴熟的手指功夫,触键的力量分配均衡,他坚持采用断奏,让每个音符都更独立、鲜明。

  同样在节奏较快、跳跃性更强的K159中,那份美好的琴音继续被保留。当然,与许多钢琴家相同,张昊辰在弹这部作品时也难免玩弄小聪明,主要在勾画出的重音线条,这无所谓对错,就看玩得高明与否。不过话说回来,能在现场听到如此质量的斯卡拉蒂,已经很是幸运了。

  肖邦的三首《玛祖卡》,张昊辰未加入过多的个人色彩,演奏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尤其在节奏,是绝对精确的玛祖卡式。钢琴家在弹玛祖卡时,作品中的节奏往往会因为右手旋律线条的弹性速度而产生矛盾,然而整个节奏的时值是相同而精准的,这就像是数学中一道二次方程式习题,上下两个不同的公式,却指向同一个等号。

  通常判断一个绝妙的肖邦《玛祖卡》演绎时,会注重如何处理弹性速度与节奏上的分歧,如何形成互补。在这里互补的多少是一门学问,在不打破规范的严谨下,能达到高品位的自由才算是真正的大师风范。张昊辰的演奏明显是在往这个方向靠拢。但他毕竟年轻,还未完全摆脱规范的囚笼,其中那些自由的变化、音色上的斟酌以及踏板的层次等,在大局上都毫无挑剔之处,但让人听到的终究是一个刻苦学习的结果。而我更期待的是各种结果之上的成果,这或许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相对而言,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就成熟了许多。乐句线条未被弹得过了劲,没有发冲感,倒是有一种庄严的气场在里头。很难得。每个声部、脉络的条条框框都布局精细,甚至连休止符也仿佛是一声声导演排练多次的停顿与叹息。这样的语气多处存在,有一处印象极深,是在第一乐章末尾作冲刺前的宁静的四小节。在经过一长串凝神屏气的十六分音符后,他没有按常规将紧接着的几个音符做弱音处理,而是延续了之前的音量,缓慢渐弱,以使这个具有暗示性的小片段更加余音缭绕。这样的处理已属老辣。

  但在拥有美妙乐感的同时,年轻气盛的张昊辰仍然在乎自己的演奏技巧。

  热情第三乐章结尾的Presto(急板),突如其来的加速令人一惊,这样的处理堪比里赫特1960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传奇演绎。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保持应有的力度和张力,其实极为困难。里赫特能够做到,很大原因在于其手指的先天优势。如果仅从效果论,张昊辰则稍见逊色。但是足够精湛的技巧依然确保了万无一失。更重要的是,如此激情的演奏,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马上得到提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下半场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以及加演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所有人的情绪都被带动了!

  我甚至认不出那是普七的第三乐章,因为活生生被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作品来演奏,甚至像是练习曲。幸好那是一个加演!我们无法拒绝一位年轻钢琴家去炫技,谁都想趁年轻在舞台上做些疯狂的事情,就像当年的凡·克莱本!这当然没错。关键在于张昊辰不像那些得了奖却依然乐感麻木而茫然的年轻人,他有明确的音乐方向以及准确的大局感。现在他需要的是更多的自我思考,深层次地引导自己的天赋价值!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新闻资讯 | 钢琴网址导航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