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郎朗、李云迪比肩的中国顶尖钢琴家,陈萨将于11月22日登陆星海音乐厅,为广州乐迷带来一场古典音乐的盛宴。本报广娱大本营将携手聚橙网,邀请50名读者共同聆听这位钢琴公主的音乐。
这位被伦敦古典调频电台称为同辈中最耀眼的演奏家之一的钢琴家,曾几次到穗演出,每一次都让乐迷惊讶于她的进步。虽然在媒体前曝光率不高,但对羊城乐迷有深厚感情的陈萨还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不仅对本次音乐会的精彩亮点娓娓道来,更是大谈少年成名的困惑。
文/本报记者范协洪
实习生史倩云
谈音乐会:
我用音乐表达对世界的思考
广州日报:这次音乐会名为在时间终结之前,有原因吗?
陈萨:小时候父亲的去世让我明白人总会离开世界的。这一系列作品算是表达了我的思考。从海诺·艾勒的钟声到贝多芬的悲怆、阿沃·帕特走向人世之外生命的超现实、勃拉姆斯把我们带回地球,最后在静谧中结束。整个编曲从色调上由阴暗到明快。
广州日报:这次音乐会上好像有不少新的尝试。
陈萨:每一首都是我很喜欢但并不经常演绎的作品。比如梅西安非常独特,海诺·艾勒也是我最近才开始演奏的。另外,王笑寒是我的好朋友,我相当欣赏他音乐中的怀旧色彩。在这里也纠正大家一个观念,近现代的音乐其实也很好听。
广州日报:巡演之后有什么具体的工作计划吗?
陈萨:明年有发专辑的意向,收录一些近现代的作品。我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演奏和学习上。
谈同辈:
十几年前我们常在一起玩
广州日报:人们把你称作女版郎朗、女版李云迪,对于这些称号,你怎么看待?
陈萨:感谢大家以这样的方式关注我们,十几年前我们的确常在一起玩,不过现在很少交集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不一样,也正因此我不喜欢简单地评价任何人,尤其是我的同行。人的不同造成音乐理念、审美趋向等都不同,但我认为这种不同是很好的。
广州日报:对比他们,你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并不高,私底下的你又是怎样的?
陈萨:有时候是有意而为之,也是我的个性使然。虽然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艺术体验,但如果要额外地表现什么或达到什么,不是我所追求的。
私底下,我喜欢慢生活,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发呆,想找个时间完全地放空自己。当然这个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也会像其他女孩那样找美食、做运动、看书看电影,但坦白讲我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谈音乐路:
艺术路上难免有缺失
广州日报:现在有很多琴童少年时就被过分吹捧,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陈萨:这或许是出于一种出名要趁早的理念,但这是有误差的。实质上音乐与出名是没有关系的,没有扎实的根基你的音乐根本站不住。家长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要知道一旦走上艺术创作这条路,就难免孤独枯燥,甚至有缺失。你需要凭着对音乐纯粹的喜爱,做音乐的仆人,奉献你所有的真体验和爱。
广州日报:音乐的仆人,可以理解为你对音乐的态度吗?
陈萨:算是一种对音乐的承诺。我们需要尊重音乐作品,放低自己的姿态,但不是卑微,而是要低洼能盛水。你愿意为之付出并在这条路上看得到未来和方向。广州日报:从你的经历来讲,你觉得学习钢琴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陈萨:最重要的是莫名的爱和持续的好奇心。就我来说,由于父母亲友都喜欢古典音乐、常常一起欣赏,所以我是在一个自然的启蒙状态中学习钢琴的,身边有很多人会聆听我的琴声并与我沟通,这个欣赏氛围对我来讲相当重要。当然,学琴还是需要一定的外界督促力,毕竟小孩的注意力没那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