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钢琴集团公司是一九九四年由北京星海乐器联合公司改制的中西乐器制造企业,是国家大型工业企业,以1949年成立的北京钢琴厂为核心厂,下设6个分厂,3个工业分公司,2个商业分公司,5个合资子公司,1个物业分公司,1所钢琴培训学校,1个乐器研究所,公司总体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2800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高级工近千人,占全体员工人数的35%。特聘德国钢琴制造大师劳瑟·切尔先生为公司顾问。主要产品包括:立式钢琴、三角钢琴、西管乐器、民族乐器、打击乐器、电声乐器和乐器配件等系列产品。企业1998年首次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2004年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征书换版成功;2001年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星海不仅连续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而且还取得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资格,同年,星海商标又被确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星海公司跻身于中国工业企业排头兵行列。
企业曾先后五次荣获国际质量奖,连续荣获全国轻工系统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被中国乐器协会评为乐器行业强势企业,连续十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连续十三年被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守信企业。
近十多年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增长,星海钢琴的产销规模已达年产4万多架,位居全国第二,在世界乐器225强中名列第49位,出口量占钢琴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产品出口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星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
2005年,星海钢琴集团公司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一轻控股公司的支持下,总投入3亿多元,在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兴建了星海工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的乐器制造厂房拔地而起。目前星海公司形成了钢琴5万台(其中三角钢琴5千台)、西管乐器8万支、民族乐器1万件、其他乐器2万件的生产规模。
--------------------------------------------------------------------------------
星海品牌故事之一 星海与延安鲁艺
许多人都知道星海自1949年建厂以来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了,但很少有人知道星海在建厂前还有几十年的革命史,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延安鲁艺时期。
当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的张贞黻就是星海最久远的创始人,他当时还是鲁艺的音乐教员,也曾经留学法国深造音乐艺术理论。1946年张贞黻在延安交响乐团任副团长,尽管革命工作、演出任务都很繁忙,但是,研究与制作乐器的愿望和决心始终也没有动摇过,即使在行军途中,他也扛着琴板和木料,,一有空闲就坚持做琴。因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在解放区根本买不到琴,只有自己做。当时的文艺战士珍惜自己的乐器,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日夜不离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生怕乐器被破坏。一旦乐器出现破损就很难修复。文艺战士没有了乐器,就等于战士失掉了武器。张贞黻深知这一道理,也最能体会文艺战士的心情。于是,在百忙中他潜心钻研乐器的修理和制作,千方百计地购买和制作生产乐器的各种工具。他最擅长制作提琴,经他制作的小提琴、大提琴,不断充实到交响乐队的演出中。
当时在延安坚持革命斗争非常艰苦,有时遇到形势严峻的时候,部队还要进行紧急的转移和疏散,为了轻装前进经常还要抛弃和坚壁一些东西和物资。特别是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斗争的形势更加恶劣,但是不管怎样转移和疏散,不论抛弃什么、坚壁什么,张贞黻总舍不得把做琴的工具和琴料坚壁起来或扔掉。
1948年,当时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的张贞黻在解放石家庄时,不幸因病去逝了。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中国乐器工业的发展,直到临终时还嘱咐他的战友陈艾生说:北平解放后,一定要办起我们自己的乐器厂,如果我死了,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如果可能的话,将来你们要努力把全国所需要的乐器都生产出来……这就是张贞黻临终时留下的最后遗言。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一把刨子、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红军战士陈艾生为实现张贞黻的遗愿,四处奔走,多方求助,反反复复地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陈述要创办乐器工厂的理由。1949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了陈艾生同志的申请,并责成管理中央机关事务的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拨款人民币10万元(旧币)作为开办资金,将北京市东单冰渣胡同5号的一所小楼(共14.5间房屋)交给乐器厂作为厂房,组织上决定由陈艾生同志负责筹建,建成后隶属华北人民文工团领导。批准从新分配到文工团的大学生中挑选一两名助手。陈艾生选中了在北京从事钢琴、管风琴维修和调音颇有名气的王来安师傅和北京师范大学分配到文工团的大学生何汇泉开始筹建工作。
1949年6月1日,乐器厂的前身人民艺术服务社正式建立,1950年初,华北人民文工团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当时清产核资的1570万元作为投资,再由新中国供销社投入1570万元,双方各出50%,工厂更名为新中国乐器工厂。星海公司就这样诞生在革命音乐者的手中,伴随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雄壮歌声走来,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精神茁壮成长。
--------------------------------------------------------------------------------
星海品牌故事之三 全世界最大的钢琴——15英尺超大型钢琴诞生记
当人们步入人民大会堂时,一台巨大的钢琴格外抢眼,它不仅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这台大钢琴前合影留念。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竞报、京华时报等许多媒体也都对这台大钢琴产生过极大的兴趣,有些报纸还图文并茂地发表了一些消息。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台大钢琴的来历。
要说钢琴谁都见过,要说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就不一定谁都见过了,再说这最大的钢琴究竟有多大,很多人还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呢。
根据世界惯例,最大的钢琴也就是9英尺的三角钢琴了。然而,早在5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生产出了至今世界最大,也是全球惟一的15英尺超大型三角钢琴了。这就是北京钢琴厂于1959年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量身定做的,也是新中国乐器工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献上的一份厚礼。
195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北京搞了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就是其中的一大建筑。竣工前,周恩来总理到人民大会堂视察,他看到万人大礼堂的舞台上摆放着一台六尺半的三角钢琴,感到有点不相称,他建议说能否做一个与舞台比例相称的大钢琴。
当时万人大礼堂的舞台设计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据说只有在这里才能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汇聚了三千多名演员。这样巨大的舞台,这样宏伟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少有的。要制作一个与这个舞台比例相适应的钢琴应当是多大呢?谁也没有见过,谁也没有搞过。当时的人们都有一股革命的热情,都有一股大无畏的精神,只要敢想就敢干,既然周总理作了指示,作为首都的乐器工人就一定要完成总理提出的任务。
1959年7月12日,大钢琴的制作开始了,当时的厂领导和技术人员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但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只有9英尺,听说捷克做过12英尺的,可是谁也没见过。我们到底要搞多大的呢?既然人民大会堂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建筑群,那么我们也要搞一台世界上少有的钢琴,创造一个世界之最。最后决定搞一台15英尺的钢琴,就这样一个乐器行业历史性的大会战便拉开了序幕。
钢琴属乐器之王,全部零件有8000多个,它与制造其他乐器不一样,全部的制造过程与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息息相关。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原材料和零部件要涉及到这个国家的钢铁工业、铸造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加工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脱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刚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来说,制造一台前人所没有制造过的钢琴,困难何其多是尽人皆知的。外国人自从发明钢琴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可当时中国人做钢琴只有极短的经历。一般情况下,制造一台大型三角钢琴需要8—12个月的生产周期。而这台钢琴必须要在9月29日送到人民大会堂,留给星海工人的时间只有不足80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充分的研发时间,只能是边研究、边设计、边制造,而且必须要一次成功,从时间上就不允许出现返工和浪费。可想而知,当时的工人有多大的压力呀。现在,这些人说:当时我们的脑子里没有别的,想的只是如何保证完成任务,如何保证时间进度,如何高质量地把琴做出来了,按时把琴送到人民大会堂。
当时,为了制作这台大纲琴,厂里的厂长、书记、技术人员和技术最精湛的工人组成了试制小组。因为从来都没有搞过这么大的钢琴,大家心理都没底,许多地方都是凭着经验摸索着来。考虑到,这么大的钢琴,低音琴弦一定很长,高音、次高音的音量一定会有问题,工人们就打破先例,在中高音区开创了每个音四根琴弦的设计方案,在音量上增加了辅助音。
在制作中还碰到了几个大难题,首先,就是如何保证钢琴的外壳和键盘不变形,然后是如何保证音板不开裂,如何保证铁板能承重,如何保证钢琴的顶盖能轻巧自如地开启。再有就是各种常规的加工方法已经不行了,例如,制作琴弦的打弦车就不够长了,还有,光做一个钢琴外壳的胎具就得两个多月,如果没有胎具又怎么做外壳呢。但是,在一心一意只求成功的星海工人面前,他们用经验和智慧就把这些难题都一一破解了。例如,他们用南方制作木桶的办法制作的钢琴外壳就保证了不变形;用空心加龙骨的制作方法就保证了钢琴大盖的轻巧;打弦车不够长就把两台车连在一起打弦,总之,他们成功了。有几百年制琴经验的外国人连想都没想过的事,就让只有几年制琴经历的中国工人在78天里办成了。
这台琴制作出来以后,许多钢琴家都弹过。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国家歌舞团、芭蕾舞团用它演出过;20世纪80年代,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就用这台琴在人民大会堂为残疾人举行过义演;20世纪末,日本钢琴制造专家称这台钢琴是奇迹。每当人民大会堂举行重要的外事活动时,它都会在万盏灯光的照耀下,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嘹亮而辉煌的乐章。50年过去了,这台世界之最的大钢琴在人民大会堂,琴声依旧,风采依旧,它讴歌了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它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变化的经历;它解读了什么叫发明创造;它展示了什么叫光荣与骄傲;它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旋律;它褒奖了北京钢琴厂的创举。星海嵌刻在钢琴上的这两个大字,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精神与星海工人创业的足迹紧紧地连在一起。
--------------------------------------------------------------------------------
产业基地科创东五街8号(101111)
公司电话:(010)8150.3688
传真:(010)8150.3685
总经理:祝宁伟
公司网址:http://www.xhpiano.com
E-mail:sale@xinghai-piano.com
星海品牌故事之二 新中国第一台钢琴的诞生
1950年6月,在新中国乐器工厂(北京钢琴厂的前身)刚刚度过一岁生日的某天上午,工厂的门前突然来了两辆黑色小轿车,朱德总司令及其随行人员在新中国供销社经理谢邦选同志的陪同下来厂参观视察,孟献文厂长等人接待了他们。朱德总司令认真地参观了厂房、并深入车间询问了乐器生产情况,他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不断地强调发展乐器工业的重要性,他还鼓励工人们说:这个工厂很好,应当好好办,只许办好,不许办坏。他还特别叮嘱青年职工说:要好好地向老师傅学习,将来你们就是新中国乐器制造事业的顶梁柱,发展新中国的乐器行业就靠你们啦。当听到厂长孟献文汇报,乐器生产目前最大困难就是缺少质量好的木材。朱总司令立即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联系,不久从中南海基建处就调来了几棵大松木,生产急需的木料解决了。
中央首长的亲切教导与关怀给职工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与朱总司令握过手的干部、职工仿佛都有一股暖流暖在心头,顿时觉得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纷纷表示说:咱这个不过三十多人的小厂,成立刚刚一年多,中央领导就在百忙之中亲自来视察,并且,还帮助咱们解决了大困难,这是对中国乐器工业发展的期望与鞭策,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中央领导的厚望。目前,除了多生产质量好的提琴、风琴和民族乐器之外,一定要造出一台钢琴来,向党、向新中国献礼。
钢琴又称乐器之王,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任何乐器无法比拟的。可是要真正造出一台钢琴也决非易事,钢琴结构精密复杂,它涉及到木材、铸造、声学、力学、机械、化工等多个学科知识,生产一架钢琴几百道工序,八千多个零部件,有二百多根琴弦排列在固定的铁板上,其张力达一万八千多公斤。这种洋乐器二百多年来一直由欧美垄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相继崛起,开始机械化生产钢琴,而在旧中国没有人敢试一试,生产钢琴只能是一个梦想。
在中央领导的感召下,星海的创业者们凭借着多年接触钢琴的经验和体会,凭借着勤劳智慧的双手,决心要把钢琴制造出来。外国人能制造,中国人也一定能行,有志者,事竟成。说干就干,群策群力,因陋就简,刻苦钻研。王来安技师一心扑在钢琴上,白天去修钢琴,晚上回到厂里和大家一起钻研,每天要干上十三、四个小时。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始终没有动摇要制造钢琴的决心。他把家里修琴用的材料全拿了出来,所有的工具包括手摇打弦车也捐了出来;为了一个难题不惜多次利用修理钢琴的机会反复测试找到答案;没有生达呢用喇嘛的大红袍来代替,没有材料就到磁器口旧货市场上去寻摸,从旧家具中选用一些可用的木料做木部件;没有琴钢丝就把轮船上用过的缆绳劈开用打弦机拉直再拔丝出来代用;总档打眼精度要求高,又没有手电钻就用木工手摇钻,反复测量,一点一点啃出来;制作一些木零件没有专用设备就用手工一点点抠出来。此外,又从上海买来一些零件,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50年底,新中国的第一代乐器工人制造的第一台国产钢琴诞生了。这台钢琴又经过王来安技师精心地检验和调理后,售给了北京市育才学校。
1951年,新中国乐器工厂又生产出了十台钢琴。北京能制造钢琴的消息传出后,吸引了许多在上海摩德利琴行打过工的人。他们带着制作钢琴的特长和技能,带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举家携眷相继来到北京,纷纷加入新中国乐器工厂,使北京乐器制造业大大地充实了技术实力,从此,工厂如虎添翼,为中国钢琴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厂内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也成长起来了。
中国第一台钢琴的故事一直在北京钢琴厂职工中一代一代传颂着,它不仅是全厂职工的骄傲,也成为鞭策和鼓舞钢琴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