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检验
计算:
33F—44E的所有四度、五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音程的拍频。
参考答案:
表5-1:部分音程拍频
1. 基准音组的设定
基准音组是对用于分割平均律的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的统称。由于调律工作是按照标准音取音、分律、八度扩展调律的顺序进行,所以基础音组区域设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调律的精度。
像其它事物一样,基准音组的区域设定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目前国际上较普遍的方式是将基准音组设定在33F-44E。这是因为这一区域存在如下特点:
①拍频适中,四度、五度的拍频接近1拍/秒,大三度、大六度的拍频不至于过快,人耳易于听辨。
②琴弦的谐音非谐成分影响较小。
(一般为长度适中的裸弦,相对接近国际标准音a1,非谐成分影响较小)
2. 十二平均律拍频规律
由于十二平均律是等比率,所以任意音区所呈现的拍频规律就是该律制的拍频规律。从表5-1可以得知十二平均律的拍频规律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同音程向高音区平移时拍频趋快,向低音区平移时拍频趋慢。平移后的音程与原音程的拍频比等于平移距离的音程比。
②同根音的不同音程拍频按照五度、四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小六度的顺序逐渐加快。
3. 检验音程
调律时,极小的误差会因为拍频缓慢而容易被忽略,使音律的调试不是很完美。为减少调律误差,会使用到一些音程对所调试的音进行判断与确定,这些用来对所调试的音进行判断与确定的音程就是检验音程。无论使用何种音程,无非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确定所调试音程的幅度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拍频规律;二是确定前后音、上下音程的衔接是否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拍频规律。
为此,在使用检验音程时要遵循避免拍频过快或过慢的原则。
4. 音叉取音的检验
所谓取音就是参照仪器调试标准音的音高(频率)。这是钢琴调律的最初步骤,关系到调律后整架钢琴的音准状况。音叉取音就是利用音叉确定标准音。为确保取音准确,要使用检验音程。根据检验音程的拍频应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原则,我们一般将大三度音程33F-37A(拍频约6.93拍/秒)用作取音的检验音程。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当利用音叉对37A取音完毕后,在击下33F键的同时敲响440Hz音叉,对比、听辨拍音并记住拍频H1;接着,我们同时击下33F键与37A键,对比、听辨拍音并记住拍频H2;然后对比两个拍频,检验取音是否准确。若两拍频相等,则取音准确;若H1快于H2,则取音低了。
若未经调试的33F与所要调试的37A产生的拍频不易听辨,可酌情调试33F,使33F—37A产生适量的负拍。
为什么借助大三度音程检验可以确保音叉取音精确?
在音律准确的情况下,37A=220Hz,33F=174.614 Hz;大三度音程频率比为5:4,大三度音程33F-37A的拍频约为6.93拍/秒。若取音出现误差,37A高于220Hz 约1音分,则37A取音后的频率为220.127Hz,与440Hz音叉相差约1/8拍;由于拍频缓慢,误差极难分辨。若用大三度音程33F-37A检验,37A=220.127Hz的情况下大三度音程33F-37A的拍频为220.127×4-174.614×5= 7.438拍/秒,明显快于37A=220Hz所对应的33F-440Hz音叉的6.93拍/秒的拍频,使原先因拍频缓慢而易被忽略的误差变得明显而易于分辨。
5. 利用音程比较进行分律
为使平均律精确,在分律时也要进行检验。在拍频方面,分律所使用到的四度、五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相互之间存在如下规律:
①构成五度音程的小三度快于大三度;
②同根音的大六度音程拍频快于大三度;
③同根音或同冠音的四度快于五度。
在分律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但要注意,参照音程需要有适度的拍频。
6. 八度调律的检验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八度音程无拍这一规律进行八度取音的检验。为使检验严谨,要将检验音程的冠音(低音区检验)或根音(中、高音区检验)置于基准音组,由此演化出双八度、三八度音程检验法。
还可以利用基准音组大三度音程拍频较易分辨的特点,将大三度音程与八度音程叠加,听取音程拍频是否一致以进行八度取音的音程检验。同样,由于检验音程的冠音(低音区检验)或根音(中、高音区检验)需要置于基准音组,而演化出十度、十七度、二十四度音程检验法。
此外,由于较快或较慢的拍频都不易分辨,在可分辨拍频变化的范围内听取大三度、大六度、小七度等音程的拍频级进,进行八度调律的音程检验。
7. 音程检验的实际应用
八度音程的检验是否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所调试钢琴的谐音状况,以及调律师的技术水平。每个调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