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工匠精神 “高佬”调准超10万台钢琴

  来源:律动钢琴网  浏览次数:1274

吴智杰喜欢把调音比作画画,用他的话说是“画家调颜料作画,我们则是逐根逐根地调,直到调出自己满意的琴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实干托举未来。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离不开每一位技术工人的开拓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离不开各行各业践行、发扬“工匠精神”的人。

广东是经济大省、创新发展强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粤大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了发展奇迹,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不少一线的劳动者摒弃浮躁,潜心钻研,以创新突破焕发产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

记者将走近正在南粤各行各业勤劳奋战的工匠,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精神,以激发每一位劳动者的创造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智杰可用耳朵精准辨音,误差不超过1音分,与电子音准仪无异。

修长的指尖在黑白键上舞动,美妙动听的音符从指尖流淌,当钢琴演奏家让人们享受曼妙音乐时,有的人却屏气凝神,生怕哪个调调儿“走失”。他们,就是钢琴演奏者背后的“艺术家”,所从事的工作叫做钢琴调律,通俗地说就是“钢琴调音师”。

“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它的某一个音,或者是一连串音之间互相的联系,还要听单一的一个音的变化。”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钢琴集团”)客户服务部总监吴智杰,就是国内这一行响当当的“师傅”,他的耳朵能精准辨音,误差不超过1音分,与电子音准仪无异。

南国的早春湿冷连绵,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产销能力的珠江钢琴集团刚与国际著名高端钢琴品牌舒密尔达成股权收购协议,进军国际高端钢琴市场。而在珠江钢琴集团静谧的琴房内,吴智杰始终专注于调律。别人用音准仪10秒就能调准音律,他却愿意花数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动一根琴弦,去发掘钢琴的最大潜能,创造最美乐章的可能。“一架好的钢琴走向国际,必须把调律当成艺术来打磨”。

入行28年,经过吴智杰调律的钢琴不下10万台,包含2200多万根琴弦。1万多个日夜里,他乐此不疲,就是为了找回那些“偷跑”的调调儿……
 

/学艺/

每天重复千次万次听“哆来咪”找感觉

吴智杰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1988年被广州钢琴厂(珠江钢琴集团前身)“招工”至厂里,在钢琴总装配车间当一名调律学徒。

“那时刚18岁,没学过任何乐器,看师傅拿着调音扳手在琴弦上捣鼓,既新奇又紧张。”身材修长的吴智杰有着很强的辨识度,而且幽默随和,一进厂就被人喊“高佬”,“结果,越多人知道你,就越不好意思偷懒”。

于是,从未受过音乐素养训练的吴智杰首先“磨”起了耳朵。“刚开始每天听成千上万次的‘哆来咪发唆’都没有感觉,听不出不同音频中的任何差别。但没办法,这是第一个要过的关,头皮发麻都得听下去。”半年后,吴智杰开始“有感觉”了,“可以略微分辨出不同音频中的‘哆来咪发唆’”。

一台钢琴8000多个零部件,从木材加工处理到最后出厂要经过300多道工序,钢琴调律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在一定时间内让200多根弦的音准调到位且不容易跑调,考验的不仅是一个调音师的听力,更考验着他们的技巧和体力。

在“磨耳朵”的同时,吴智杰每天都在不停地敲琴键。一位老行尊介绍,调律初学者,每个琴键起码都要以固定的节奏敲击10多次,才能调到音准。一架钢琴88个琴键,意味着每架钢琴要敲击近千次琴键。

“刚开始时,用食指先敲,敲着敲着食指就越来越疼,一碰就痛;改用中指敲,中指疼了用无名指……”吴智杰至今仍记得刚起步时,一台琴要调4个多小时,10个手指头都异常疼痛,最后只能改用指关节敲,“后来慢慢就不疼了,可能(手指)已经适应了那个疼痛感”。

初学者从学徒到持证上岗需要6个月,再从初调岗位上开始锻炼,经过逐步考核,最后“升级”进入末次调律岗位。这个过程,吴智杰用了两年:工作日每天白天7小时跟着师傅学调律,半小时学基础乐理;晚上和节假日他还给自己“加码训练”。

“谈不上特别快,但每个阶段他都明显比同龄人技高一筹。”谈起吴智杰,珠江钢琴集团内不少老行尊都对“高佬”赞誉有加。

吴智杰使用工具改变钢琴内榔头的密度,从而调整音色满足钢琴家的个性要求。

/修为/

调音已不是技术活而是升华为艺术活

在外人看来,上了末次调律的岗就算“满师”,但经过两年多音律浸淫的吴智杰不知不觉爱上了音乐。

“听音后会找谱子,逐一对着,慢慢就看懂了钢琴谱”,在一位会弹钢琴的工友指导下,吴智杰一边给钢琴调律,一边从一些自己喜欢的“调调儿”开始自学,20多年下来,他把许多难啃的曲目也弹得行云流水。

弹琴不仅拉近了他与钢琴演奏大师们的距离,还拉近了他与钢琴的距离,像是给钢琴赋予了生命,“调音”在他眼里也不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挖掘出钢琴的最大潜能,让她发挥出最完美状态。

“过去的师傅都是用音叉,现在是电子音准仪”,但出于精益求精的心态,吴智杰过去在用音叉的基础上,也训练耳朵的“精准度”,追求与音叉的“频率一致”。如今,他的耳朵能精准辨音,误差不超过1音分,与电子音准仪无异,在业内几乎无人不晓。

“现在很多调律师都依赖音准仪,10秒就能调准一个音,但‘高佬’会用上几十分钟,甚至可能一两个小时。”一位老行尊说,“不是他不会用音准仪,而是他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调出的音更有味道、更有质地”。

高水平的演奏用琴对调律师的要求,除了音准外,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保证音的稳定性。通俗来说就是,无论钢琴大师在演奏时多么激情澎湃地“砸”,调律师都要保证音准能保持在两个小时以上。这种稳定性,就得靠调律师多年的功力,也是一般调律师和顶尖调律师的最大区别。首先,调律师敲击琴键的力度要比弹奏者大;其次则是操纵调音扳手的水平,因为每根琴弦有约80公斤的拉力,松紧之间千差万别。

技艺之上,就是修为。尤其是给演奏用琴调律,它需要调律师不仅熟稔演奏作品,还要了解演奏家所属流派及爱好,并及时与演奏家沟通。

“调音最后就是调整声音的色彩,这一点听来抽象,但对演奏家非常重要。”吴智杰举例,比如古典乐演奏家会要求钢琴音色比较温暖、具有歌唱性;爵士大师则要求声音明亮透彻、带有金属感;如果是要进录音棚,就要求声音极为干净,不容许一点点杂音

吴智杰喜欢把调音比作画画。“画家调颜料作画,我们则是逐根逐根地调,直到调出自己满意的琴弦”。

怎样才算满意?

“至今还没有一架钢琴让自己非常满意。”经他手调过的琴超过10万台,而吴智杰惯有的调侃却流露出他对精湛无止境的追求。
 

在珠江钢琴集团培训部,吴智杰正在为新人示范如何为钢琴调音。

/传承/

门下多名高徒均是业内翘楚

如今在中国,根据钢琴考级的人数统计,有超过3000万的琴童在学钢琴,注册在列的调音师约有1万人,若按每台钢琴每年调两次计,每人每天要调20多台钢琴。因此,尽管现在中国九大音乐学院都开设有调音专业班,但钢琴调律师的缺口依然十分巨大。

“现代钢琴生产即使已进入大工业生产模式,但由于钢琴本身的特殊性也存在很多必不可少的手工操作,比如调音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也使这一行至今都保留着‘师带徒’的传统。”珠江钢琴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传统在该集团已传承了60年,从建厂之初就有。

“正是师傅对我手把手地指导,才把我这个门外汉带进来”,吴智杰始终感念企业的传统和授业师傅黄学文的栽培。调律多年,吴智杰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把琴弦给调断了,当他忐忑不安不敢望向师傅时,黄学文反而安慰他,“这是好事,说明你有信心,有勇气手上用力了”。

“一架好的钢琴、一个好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就必须把调律这项工艺当作艺术来打磨,当中人所起的作用起码在一半以上。”受益于“师带徒”的吴智杰多年来一直坚持亲自带徒弟,尽管数不清带出了多少人,但高徒却比比皆是,“70后”陈德然和“80后”陈兆殷最为业界熟知,前者是珠江钢琴集团三角琴分厂厂长,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者是该集团KA钢琴分厂厂长,不仅填补了国内手工高档琴的空白,还使KA琴在国际高档琴评选的盲选项目中票冠全场。

陈德然是吴智杰的第四个徒弟。“当时还签订‘师徒合同’。”陈德然笑着说,内容大致是“师傅必须毫无保留地教徒弟,徒弟必须认真学”。“吴师傅年纪大我不多,为人是出了名的随和,但教起学来却非常严格,有时自己追求一个音准,也要求我们用耳朵去听,说出不同频率的音的感受。”

与吴智杰一样,陈德然、陈兆殷都拥有“金耳朵”,无需依赖音准仪,辨音误差范围少于1个音分。

不仅在琴房无私相授,吴智杰还带着徒弟们一起出“外勤”,为演奏会用琴调律。钢琴家刘诗昆首次在广州选琴开演奏会,吴智杰就带着陈德然、陈兆殷给最终入选的七台钢琴逐一调琴,最终让刘诗昆格外满意地留下一架“御用琴”。“每次来广州,都会调用那个琴,作为年轻的调律师,当然十分自豪。”陈兆殷说。

举千斤,若拨四两。在这个迄今已生产超过200万架钢琴的企业内,吴智杰和他的徒弟始终把心沉静在每一根琴弦的张力和每一个琴键的起伏上,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当调试出来的钢琴流淌出最美妙的旋律时,就是他们最享受的时刻。

 


推荐资讯
 
 
调琴预约电话:4000-444-004
咨询热线
4000-444-004
微信调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返回顶部